正文
在珠峰大本营有一个寺庙,叫绒布寺,
绒布寺再往上,还有一个上绒布寺,
距峰顶约20公里,海拔5150米,
这里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庙,
而里面只有一个喇嘛,名叫阿古桑杰,
他就是那个藏族少年的父亲。
当老雷把经书交给少年父亲时,
年迈的老人咧开缺了两颗门牙的嘴,抚摸着经书笑了。
这位在世界上最高的寺庙,孤独地守候着珠峰的僧人,却并不那么赞成攀登珠峰,在他的传统信仰里那是对于圣山的一种打扰。
然而他的儿子却一心想要成为高山向导,帮助更多人完成他们的登顶梦想。
生命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父与子的关系,在那一刻都深深地打动了萧寒,
在听完这个故事的一瞬,萧寒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它拍下来。
他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200万,奔走各方,《喜马拉雅•天梯》终于得以开拍。
西藏登山学校,是全世界唯一的以培养高山向导为目的的一座学校,它的招生只针对珠峰脚下的两座县城,那边的一些牧民的孩子,初中毕业之后进入这座学校培训,四年之后他们就可能登上珠峰,成为一个优秀的高山向导。
在 2015年10月《喜马拉雅天梯》上映之前,几乎没有没有人知道,在拉萨还有一所全世界唯一的以培养高山向导为目的的一座学校。
也几乎没有人知道,那些成功登顶喜马拉雅雪山的冒险家、登山者身后,还有一群默默帮他们铺路、搭帐篷、背氧气瓶的藏族登山向导。
《喜马拉雅·天梯》拍摄是在高原、极寒的条件下进行,拍摄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摄影师还要攀登喜马拉雅雪山,这些听上去都像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不可思议的是两名登山向导经过摄制组的培训,本片摄制完成后已成为了合格的优秀纪实摄影师。
除了拍摄困难,还有资金的困难,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投资过亿可能谁都不会觉得奇怪,但对于一部纪录片,这一类型电影连能上院线的可能性都很低,前期更没有人愿意投资。
萧寒却从未想过放弃,到了正式开拍,他自己前期投入的钱很快花完,萧寒不得不卖掉自己在杭州滨江的房子,又投入三百万来支撑纪录片的拍摄。
“当你用心去做一件事,连上天都会帮你”。
这句话或许是真的,随着拍摄进行到尾声,越来越多人也关注到他们,BBC,NHK 等国际知名电视台也对本片提出明确的购买意向;在资金将用尽前,数家品牌表示愿意赞助;甚至在影片上映后,陈坤、王石等名人大咖都自发为《喜马拉雅·天梯》免费宣传。
历时4年,《喜马拉雅·天梯》终于被搬上大银幕,
也成为了全球第一部完整记录珠峰北坡登顶过程的电影;
中国第一部超高清4K画质的登山纪实电影;
第一部把三脚架带上珠峰峰顶的电影;
也是第一部在珠峰海拔6800米完成航拍的电影。
最重要的是,它记录了普通人可能一辈子也无法见到的风景。
等待4年,他又走进故宫,
记录下这个时代最宝贵的工匠精神
萧寒的第三部纪录片作品,便是去年燃爆网络的《我在故宫修文物》,
同样是一部拍摄“普通人”的纪录片,投资还不及《喜马拉雅·天梯》的十分之一,在没有过多宣传的情况下,竟然在网络上获得了近亿的点击量。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中国人对故宫的印象,大多都集中在恢弘的故宫建筑、珍贵的历史文物上,甚至没有人知道,原来故宫的深宫六院里还藏着一个故宫文保科技部,里面还有一群文物修复师,恪守着千百年前”士农工商“的工匠精神,用一生的时光,在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