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虽然有声音说,VR企业不是死于VR泡沫,而是创业泡沫,但问题恐怕没那么简单。
2016年10月,《硅谷百年史》的作者皮埃罗·斯加鲁菲在中国参加了一系列活动,在参加封面传媒举办的一次活动中,他说,未来将会有10种趋势,彻底改变媒体的形态。除了大数据、流媒体等,当然还有近两年风靡一时的人工智能和VR。
但是,如果翻开《硅谷百年史》的第一章“硅谷概览”,你会赫然发现这么一句话:“关于硅谷的失败的故事被谈及得很少,
实际上,很多产业在这里虽然有很强的基础,包括当地大学里的大量研究项目,但都始终未能做大做强,如人工智能、激光、虚拟现实技术(VR)等。
”
所以,从硅谷的发展史看,VR并不是横空出世的产物,而是一直在寻求突破的新技术。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花了一个章节来描述VR的发展之路。他说,早在1989年,就有朋友邀请他去加利福利亚的一个实验室,见到了后面有虚拟现实之父之称的计算机科学家杰伦·拉尼尔,在那里,杰伦·拉尼尔让他第一次体验到了虚拟现实的魅力。
这种新技术让人特别着迷,当时也让人非常看好。《必然》中写道,1989年,威廉吉布森这位大有前途的科幻小说作家甚至通宵体验了这种网络空间,第二天早上,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这些通往虚拟世界的新入口时,他第一次给出了如今广为人知的那句评论: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
然而,KK写道:
令人惊讶的是,虚拟现实发展旅程极不平坦,它衰退了,人们期待的下一步发展从未发生。
“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将在5年内无处不在,但是直到2015年,虚拟现实技术仍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当在虚拟现实情景中停留10分钟以上时,画面的粗糙和动作的卡顿会引发体验人员的恶心不适,想要让虚拟现实设备足够强劲,流畅地运行,并且让人感动舒适从而避免恶心感,需要投入数千万美元的费用。”
KK写到这个,让我毫不意外。看到Pearl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消息后,我又找出在角落里蒙尘的手机盒子,重放了这部片。越看越晕,看完后,甚至有些恶心想吐。用手机播放,画面还是太粗糙太让人不适了——虽然我从不晕车。
(二)
在KK看来,智能手机拯救了VR。因为它的出现,降低了VR体验的成本。“就尺寸大小和分辨率而言,一套虚拟现实眼罩的屏幕的要求基本上与一个智能手机屏幕相差无几,所以现在的虚拟现实头戴设备的制造技术基本出自便宜实惠的手机屏幕的制造技术。”
一度沉寂的VR爆发,跟智能手机的出现不无关系。
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技术公司Oculus VR。随着Oculus Rift、HTC Vive、三星Gear VR、索尼PS VR的大力推向市场,VR开始迎来首轮爆发。
但事实证明,把手机装入头戴式显示器中来体验VR内容,很多人仍然会有眩晕感,有些还很严重。
“如果在VR场景的设计中存在哪怕是一丝丝的不和谐,这样的‘异样’也会破坏掉你最真实的存在感。”凯文
·
凯利在访问Magic Leap后写下这样一段文字——问题在于,情况比这要严重得多。
我身边有朋友说,用盒子看VR,看完真的吐了。
手机并不能真正拯救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