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健康在进步,睡眠却在倒退?
睡眠困境加剧,睡眠困扰正从“普遍困扰”向中重度“慢性病”演化
整体来看:2025年,62%的人正在经历睡眠困扰。国民睡眠困扰呈“两极分化”特征。
积极:整体而言,国民睡眠困扰比例在近两年稳定在60%上下,大众夜醒频次改善。
消极:睡眠困扰人群的困境加剧,各代际人群的中重度睡眠困扰比例攀升,其中00后中重度睡眠困扰比例增长了11%,90后中重度困扰比例增长了5%。中坚力量的睡眠质量问题日趋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每周至少1晚会夜醒/早醒睡不好的人占比54%,较去年降低了5%
有睡眠困扰用户,会更容易产生夜醒/早醒的烦恼,且睡眠困扰程度越深,夜醒频次越高。
过去一个月,在整体用户中,平均每周醒来3晚以上的比例为17%;
这一比例在重度睡眠困扰用户中高达63%,增长了6%。
数字守夜人现象:40%的人在23点前起跑入睡,冲刺成功率不足半数
准备入睡不等于实际入睡, 在21%的入睡缺口之下,不少都沦为数字守夜人。
更有甚至,39%的人群都是在凌晨后才入睡。而且是越年轻越晚睡,90后在凌晨之后入睡的比例达42%,00后高达47%。
重度睡眠困扰人群入睡潜伏期飙至61分钟,增速超34%,睡眠负债黑洞扩大
入睡潜伏期是指从上床准备就寝到真正睡着所需要的时间, 《中国睡眠医学临床指南》指出,一个健康成年人的睡眠潜伏期应该在30分钟以内。大众平均入睡潜伏期32.8分钟保持稳定,但有睡眠困扰的群体猛增15.8%至42.3分钟。
失眠真凶:自我认知焦虑+工作挑战+健康担忧构成“高压三角”
2025年,每个人都同时经历着至少4种压力,迫使大脑持续分泌皮质醇(压力激素),直接抑制褪黑素生成。
*《神经内分泌学》证实:皮质醇每升高1μg/dL,入睡延迟增加8.2分钟。
情绪急救快餐化,解压方式错位加速轻度睡眠困扰向中重度转化
国民用短视频、报复性旅游等“情绪创可贴”实现即时镇痛,却导致心理韧性持续退化,加速轻度睡眠困扰向中重度转化。陪伴疏解下跌9%,社交降级为功能性拼单,比起找「家人/朋友」,大家更倾向于找「搭子」。
睡眠困扰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哪些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