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让孩子做家务的理由很简单:你专心读书就行,其他的事情你不用管。
孩子们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没洗过盘子,甚至不会系鞋带。
这些父母养出的孩子,缺少独立性、自觉性,容易导致“巨婴”和“妈宝”等不健康人格出现,
过度负责的父母,自以为是在对孩子好,实际上是在毁掉孩子。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谈起过母亲的教育方式。
他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多做家务。
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清理庭院,菜市场买菜,去河边提水……
童年时的朱棣文,不知做了多少。
但恰恰是这些劳动,让他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远超同龄人。
他说: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只会等待被投喂的金丝雀,永远无法成为翱翔天际的雄鹰。
我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孩子如果连自己的小事都不能负责,以后又怎么有能力负责自己的人生。
阅读
1703年,作家笛福因批评时政被捕入狱,留下家中7个年幼的孩子。
他申请到一笔救济金,抽出一部分钱购置书籍给孩子看。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解释:“如果我不能用钱充实孩子的钱包,那至少得用书充实他们的头脑。世上只有读书的债一旦欠下,便永远无法偿还。”
书,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让孩子爱上阅读,养成读书习惯,必将成为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曾这样说:“父亲教会了我要爱读书、低调做人。他认为孩子在基础教育要尽可能地多看书。”
在钱学森看来,阅读比成绩更加重要。
有一次,钱永刚因为考试成绩没有满分,被老师叫去训话。
钱学森得知这件事后,不仅没说什么,反而笑一笑走了。
钱永刚自己却很不服输,经过半学期的努力,每一门都是满分。
钱学森却不以为然。
钱学森从不要求孩子拿满分,不会以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而是只抓阅读,只要求多读书。
二年级暑假,钱学森带来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并要求钱永刚每天读七十页,不懂可以问他。
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钱永刚也养成了阅读习惯,一有零花钱就买书来看。
作家林清玄说:
“一个闻得到书香,听得到平静的家庭,能够唤醒人内心的种子;反之,这粒种子会在喧嚣中独自腐烂。”
往小里说,当孩子喜欢上看书,对文笔会有极大的帮助;
往大里说,看书可以开拓孩子的眼界、培养心性、塑造人格。
无论日后去哪里,他翻阅过的书,读过的文字,都会时时滋养着他的人生。
会玩
有时候,我很心疼现在的小孩。
他们不是被关在家里写作业,要么就是在培训班苦练,过得孤独又压抑。
我们以前,虽然学习条件远远比不上他们,但我们过得松弛且快乐。
上学课间时,我们一群男生就蜂拥出去。
有些人趴在地上打弹珠,不顾裤子上的灰尘,也不怕头顶的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