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nowYourself
深夜友好型公号。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KnowYourself

你有“约会焦虑”吗?| KY春节特供:如何科学地开始约会一个人

KnowYourself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1-24 22:2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 “万一被拒绝了呢?”

约会焦虑,另一大重要的原因,就是主动邀约别人让我们感到不安,即使对方答应了自己的邀请,人们也会担心这段关系下一步的进展(是不是反而会因为这次约会,破坏了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 人们常常会在还没提出邀请时,内心就已经上演了千百种对方可能拒绝自己的方式 (Nicholson, 2011a)。

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与低自尊,认为自己不太可能得到他人的肯定甚至是回应;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人们觉得,与其预想得很美好、现实却很惨淡,不如降低自己的期望(索性认为对方会一定会拒绝自己),才不会到头来失望。

久而久之,对“被拒绝”的恐惧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当自己准备要向他人提出请求时,这种恐惧就会油然而生,从而阻止一个人真正将邀请说出口。



不是没有适合的人,

而是主观意愿不够强

Arthur Aron等人(1997)对影响人们能否与他人建立“亲近感”(closeness)的因素进行研究。他们邀请一组被试两两组成一对“伙伴”,他们随机对一部分人按照他们在价值观问卷、依恋类型上的测试进行更严格的配对。

之后,他们将组对后的被试随机分入两组,一组人在规定时间内闲聊(控制组),比如上次去动物园是什么时候;另一组人则聊一些固定且逐渐深入的话题(实验组),比如自己最珍贵的一段回忆,人生中最尴尬的时刻等等36个问题。聊天结束后,对每对被试彼此间的亲密感进行测量。

他们发现,比起闲聊的人, 聊一些更深入的话题的人之间更容易建立产生亲近感。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一对被试双方价值观是否契合、依恋类型是否匹配并不会对他们的亲密感产生影响。

因此,Arthur Aron等人(1997)认为, 主观上的意愿才是影响一个人能否与他人建立关系、产生亲近感的关键,而非人们口口声声强调的价值观是否契合。

也就是说, 当人们主观上想要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时,就会有可能找到那个能让自己产生亲近感的人。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声称找不到合适的约会对象,可能是我们主观意愿不够强烈。

主观意愿不强,可能因为不想改变当下的生活状态,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好进入一段新的关系(Firestone,2014)。当一个人还在上一段关系的痛苦中无法自拔,ta通常会对约会一个“新”的人感到焦虑。




约会见面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Hald与Hogh-Olesen(2010)对人们面对不同类型邀约的接受程度进行了研究。他们请了一组“研究助理”(被众人普遍评价为“具有一般吸引力的人”)到公开场合去接近异性(共173名男性、216名女性),并向对方自我介绍和简单交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