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E别的
VICE是全球最大的青年文化媒体公司。这里有身临现场的体验报道、被忽略的群体、刺激你思考的不同角度、令人不适但真实的社会观察、以及题材多样的纪录片和在线视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BIE别的

邓婵玉和妲己的“去情化”矛盾,和作为女性角色代偿的男男CP

BIE别的  · 公众号  · 国际  · 2025-03-05 13: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一片赞誉声中,邓婵玉这个角色也卷入了关于“去情化”的争议漩涡。不少观众持有这样的观点:无论是惺惺相惜的情谊还是暧昧不明的情愫,她与男主角姬发的情感线索都可能削弱邓婵玉的主体性,并将未能塑造出一个完美无瑕的大女主形象归咎于爱情线的加入。

而相似的讨论在《甄嬛传》中曾经上演过:观众普遍对“熹妃回宫”情节表现出强烈认同,认为甄嬛借助皇上的力量重返宫廷,既保全了自己,又挽救了家族,同时为爱人报仇,展现了高度的主体性与策略性。然而,对于甄嬛与果郡王在甘露寺中的恋爱情节,尽管这是她难得的幸福时光,众多观众却表现出明显的排斥,认为这是沉迷情爱、迷失自我的表现。

这种情感反馈的割裂,揭示了观众对女性角色主体性的双重标准:当甄嬛以权力博弈为目标的向外行动时(如回宫复仇),她通过男性力量实现诉求的行为被解读为独立与智慧;但当其转向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向内追求时(如与果郡王的爱情),却被贬斥为“丧失自我”。这种评判逻辑将女性角色的复杂性割裂为不可兼容的两面——权力博弈与情感体验被对立起来,似乎只有断情绝爱、权谋算计,才能实现女性在权力体系中的价值。

但观众对于绝对“去情化”大女主的期待,反而陷入了“将女性独立简化为对爱情叙事的系统性驱逐”的苛刻中,不仅未能突破父权制的认知框架,反而压抑了女性的情感书写。

从传统父权制下“贤妻良母”的客体性定位,到消费主义打造的“事业至上”的主体神话,两类模式看似对立,实则共享着同一种逻辑暴力:通过预设合格女性的标准模板,消解女性作为主体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妲己:用“兽塑”规避女性身份

从《封神1》到《封神2》,妲己形象的转变也凸显了“去情化”这一创作倾向在性别叙述中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封神1》通过将妲己“兽塑”为报恩的“哈基米”,巧妙地利用其动物身份来消解女性符号的特定内涵。妖妃的感情与欲望,被转化为灵兽报恩的故事,这种非性别化的叙事策略,在某种程度上与追求事业而非爱情的“去情化”规范相契合。

创作者通过强调妲己的动物本质,剥离了传统叙事中女性常有的情感依附属性,实现对妲己的现代性重塑。但从《封神2》的叙事实践来看,即使是通过“兽塑”完成“去情化”,将其对纣王的依附转化为动物忠诚的本能,妲己的行为逻辑还是不可避免地落入女性角色的叙事困境之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