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伴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商标这一无形资产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元素,并在企业融资方面发挥效力。然而,对商标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能够真正认识并善加利用,为企业换来“真金白银”的成功案例并不多。数据显示,2016年,江苏省注册商标申请量突破了20万件,而同期办理的商标质押仅有29件。从全国来看,截至去年9月底,商标质权登记数量为895件,融资金额462.5亿元,这一数据相对于我国1000多万件的注册商标总量和2000多万家的企业总数来说,显得极不相称。
数字上的巨大鸿沟,折射出商标“资产换资金”面临的尴尬。早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明确建立包含商标质押在内的知识产权质押制度。但一直以来,银行、企业开展商标权质押贷款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尤其是银行部门认为商标权质押贷款存在很大风险。对企业而言,则认为商标质押贷款要求太高,手续麻烦,想从银行拿到贷款难以实现。一方面,尽管商标专用权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在市场上流通性较低,交易较难的情况下,很多银行业融资机构都望而却步,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商标权质押融资服务面向的对象多为拥有驰名商标或著名商标的企业,而中小型企业大多只拥有普通的商标,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很难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格审核或者评估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