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周国平
介绍信息 一、首发周国平的新作品或者其部分内容; 二、摘编周国平以前作品中的文字; 三、转载媒体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上对周国平的评论; 四、周国平与网友们互动,对评论和留言予以回应; 五、报道周国平的社会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周国平

社交中最令人反感的行为,它排第一,很多人都做过

周国平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2-02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同时,这种微攻击也几乎是零成本的,即便伤害了别人,也不必为此付出什么代价。
比如我的堂姐琳琳,她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就常遇到这种社交微攻击。
有一次,她到超市买东西,轮到她买单的时候,收银员的动作突然变得特别慢,还以打印机卡纸等理由拖延时间。
她急着去上课,就跟收银员说东西不要了。
听到她这句话,收银员笑了笑说:
“赶紧去上课吧,你们亚洲人就是喜欢迟到。”
那时堂姐并没有把收银员的话放在心上,直到数日后想起,才发觉其中包含的歧视之义,内心感到膈应无比。
2、不安好心,抱有目的性
社交微攻击往往是带有目的性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足轻重,背后却蕴含着深层次的动机和情绪。它可能是出于个人嫉妒、报复或自我陶醉等动机。
比如之前上大学时,我的舍友A和舍友B在竞争优秀奖学金,最终,舍友A获奖了。
舍友B落选后,在宿舍大声地撺掇舍友A请客,说A拿了那么多钱,必须“出点血”。舍友A也很自然地就点头答应了,于是我们提议去性价比较高的食堂吃饭,但舍友B始终不同意,坚持要让A请吃大餐,还说:
“你成绩那么好,人也要大方一点,这样才更优秀,对吧?”
最终A无奈地笑着答应了,结果那餐饭花去了她奖学金的一大半。
3、 出于偏见,形成刻板印象:
社交微攻击有时会针对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具有一定的“偏好性”。这种偏好性可能源自个体的心理偏见、群体偏见或个人动机,导致其在社交中展现微攻击行为。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前男友背叛了她,让她留下了心理创伤。
由于前男友是卷发,于是她从此以后对卷发的男生都没有半点好感,甚至遇到卷发的男生,就会冷嘲热讽一番,认为TA们就是“渣男”。
4、无时无刻发生着:
社交微攻击可能会频繁出现在个体的社交互动中,构成一种持续的恶意模式。频繁的微恶意行为会逐渐积累,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造成严重影响。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恶意,常常会持续很长时间,还不只是一件小事的为难,而是会频繁地让人感到不适。
我读大学时,身材微胖,经常能感受到某个同学对我隐秘的敌意。她会以开玩笑的形式来嘲笑和贬低我,比如当我穿新裙子时她就会对我说:
“我觉得裤子更适合你,能遮掉你的缺点,你以后还是省点钱少买裙子吧!”
但当我想反驳时,她又会假装听不见,继续和其他人聊天。
她对我的这种态度,从大一保持到大二,直到我勇敢地和她挑明,表达我的不满,她才收敛了一些。
在生活中,无论我们做得多好,都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人:
TA总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只要成功让别人感到难受,TA们就会有一种快感,于是TA们处处寻找这样的机会,通过暗暗攻击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请你别放在心上。 恶意并不可怕,因为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