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会有这样精美的戏衣,这还得从越剧的历史说起。
沿着越剧博物馆的展厅参观,俞伟一路娓娓道来:“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越剧在上海立了脚跟,成为当时民间的第一大剧种,穿着、打扮也达到了鼎盛。”那时候,一些主要演员非常重视自己的“私彩行头”(也称“私房行头”),往往戏班老板在搭班聘用演员时,也要看演员“私彩行头”的多少。当时的观众也是看人看行头,看行头看人,因此名演员竞相炫耀行头,有的小旦演出一夜连换十多套新服装,出现金亮的光片服装,从而形成舞台上人人头上珠光宝气、个个身上光片闪闪的现象。
据记载,越剧服装的形式和种类多样,戏衣可分为蟒、靠、官衣、帔、褶子、开氅、裙、古装衣、箭衣、马褂、英雄衣、夜行衣、八卦衣、罪衣罪裤、背褡、斗篷、云肩等近20个不同品种。
蟒,又称蟒袍,为剧中帝王后妃及将相上朝、升堂、出巡时穿着的礼服,分为“男蟒”和“女蟒”。女蟒,是剧中身份较高的女性人物在公开场合所穿的礼服,颜色有红、粉、紫、白、秋香色、古铜、紫绛等,基本样式与男蟒相似,但长度仅及膝,两侧无摆。旦蟒为齐肩领,穿着时还要带上云肩,即轮廓如云朵形的披肩,纹饰鲜艳华美。
越剧博物馆里的这件“镇馆之宝”,便诞生于这个时期。
都说越剧有‘五美’:故事美、音乐美、舞台美、服装造型美、角色美。欣赏了这件蟒袍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越剧会有‘服装美’这一说,也会了解越剧兼容并蓄的创新意识和包容发展的剧种内涵。”俞伟说,从1990年越剧博物馆开馆至今,这件施银花五彩鳞形光片绣龙纹深玫瑰红色蟒一直都是参观者驻足欣赏的焦点。它的历史价值在于,不但折射出了那个时代越剧拥有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且代表了越剧服饰的创新之最。
走入越剧博物馆内的第二展厅,靠墙最显著的位置就展示着这件“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