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影
评
无论是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还是库布里克的电影,《发条橙》都是一部经典而饱受争议的作品。争议乃至多年被禁的原因是影片充斥着过多的暴力、色情内容,以及荒诞而魔幻的影像风格,但影片对青春、自由、善恶与人性的讨论与定性促成了影片的经典。
影片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叙事时空背景,既有着“二战”后西方精神文明危机与信仰死亡,也有对人类未来文明发展的困境与焦虑,于是饱含存在主义特征的阿历克斯的青春故事就构成了一种具有探索性的电影主题。但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理解这部作品,都应该回归片名“发条橙”—就是对外表鲜活丰富、内心机械冰冷的成人世界的一种概括和反讽。阿历克斯的故事就是对这一人性缺失形成过程的一种寓言式表达。
从影片内容上看,《发条橙》可以分为三段故事:选择作恶、接受治疗、回归社会;而首尾是施暴与被害的对称、人物处境的对调,这就让影片有着强烈的对比实验性与人性反思感。
自由是影片讨论的核心,自由包含人的自由意志。善与恶属于人性的对立面,那么有人选择自由行善,当然也有人选择作恶。阿历克斯与他的同伴就是自由的一种极端面,无论是极致的性爱体验还是暴力先行的青春,都是以自由意志为前提的人性选择。阿历克斯有着强烈的“存在主义”特征,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宗教思想的束缚而缺乏自由,所以他活在一种“上帝已死”的精神世界里,他是他精神世界的书写者,性与暴力是他反抗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入侵他的方式。所以暴力是他存在感的强调以及对自我的定义,暴力也是他忠于自己的热情和意志的真凭实据。
在入狱前,阿历克斯就是一个无意识形态的自然个体。成人世界试图强行改变阿历克斯的无意识形态,而这一种改造在阿历克斯与戴托先生在卧室的对话当中得到了体现,戴托先生对阿历克斯“谄媚”的笑容与肉体接触中完成了一次宛如性爱频率的对话,而这种对话构成了一次“精神强奸”的戏剧式表达。
阿历克斯入狱后,丧失掉的不仅是人身自由,还有选择善与恶的自由意志。监狱的洗脑让阿历克斯成了“发条橙”,一个被社会传统道德定义的年轻人,规训为被迫行善的社会机器。而当阿历克斯被重塑回归社会后,却面临着同样的暴力伤害,阿历克斯的同伴从反对社会的人变成了狡猾顺从融入社会的生存赢家,被伤害的人也接过了暴力的接力棒,让暴力在社会蔓延。暴力从未停止,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依旧在上演。
在电影结尾阿历克斯变成了一个可以被同情的年轻人,一个暴力的受害者,这与电影第一段的故事有着强烈的反差,这就形成了影片的反思性。这种惩罚暴力的方式其野蛮程度不亚于甚至已经超过暴力本身,它使社会习惯于本来让他们厌恶的暴行。任何一种惩罚的可怕性也不仅仅在于肉体,而是遭遇了灵魂的扼杀。警察成了罪犯,作家成了复仇者,政客成了帮凶。电影在最后一刻调换了各种角色。
从堕落到净化再到最后获得重生,整个过程是荒诞而悲惨的人性改造过程,丧失自由意志的从善是否也会丧失人性?成长中人性阉割、尊严践踏的代价有多大?原著小说的结尾阿历克斯回归到了暴力中,但在暴力无趣与人生虚无感后最终选择走入人生正轨,与青春告别。而电影省略了这一情节,用一种极为讽刺而荒诞的结局为阿历克斯的青春由原来的省略号改写为惊叹号与问号,这是一种强调,宛如青春狂想曲的骤停,这种节奏感的改变深化了影片的思辨性与悲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