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SSGJ707
(
PD-1/VEGF
双抗)达成
60
亿美元级别的交易,其实是侧面对地缘博弈(关税战、降药价)做出回应。
中国
FIC/BIC
管线资产对
MNC
吸引力依旧,
BD
通道暂时不受外部环境影响。
MNC
因专利悬崖需填补管线缺口,辉瑞主力产品
CDK4/6
抑制剂
Ibrance
面临专利悬崖(
2027
年到期),需快速引入新型肿瘤免疫药物。中国
Biotech
以更低的研发成本(约为美国的
1/3
至
1/5
)、更快的研发速度、更优化的分子,在
BIC
领域已经碾压海外
Biotech
,让
MNC
能够在中国以更低价格找到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倾向于在中国完成概念验证(
POC
)后,随即将管线资产引入海外进行后期开发。
美国是中国药企出海的第一大市场,也是创新药利润最大的市场。根据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
2024
年我国药企共完成的
license-out
交易中,与美国药企直接相关的多达
44
起,占比约为
47%
。
2025Q1
的
license-out
交易,美国仍然以
17
起居首,占比达
42.5%
。
笼罩在美国市场上的两朵乌云,对中国创新药的影响不足为虑。
中国创新药出海通路以
BD
为主,其本质是
IP
(
Intellectual Property
)交易,并不涉及“有形药品”的制造出口。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
)规定,
BD
相关收入(首付款
+
里程碑付款)被纳入经常账户的服务贸易收入,与美国目前关注的货物贸易逆差无关。
BD
模式的本质是国内外药企利益共享。据国金证券,以
BD
为代表的借船出海与自主出海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将国内创新药企与海外
MNC
(大型跨国药企)进行利益绑定,而后者则是在东道国与
MNC
进行市场份额的竞争。利益共享的模式会使得国内创新药企与海外创新药企共荣共损,且
MNC
在东道国有广泛的利益和资源网络,甚至其能通过游说组织对当地政府政策施加较大影响。
在后续
BD
落地阶段,可能会出现药品制造安排,但不管是临床用药(相对小规模生产),还是后期商业化用药(相对大规模生产),国内创新药企均能够在
BD
执行阶段实现对潜在关税的免疫(如图)。
从协议制造端的分析发现,关税对BD协议中授权方(国内创新药企)影响将非常小 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
另一朵乌云是最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