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是一个庞大且令人着迷的话题,涉及诸如教育、写作、图书馆、印刷术、书籍出版、百科全书编撰、博物馆策展、电报、摄影、新闻和互联网等多个领域。温切斯特堪称一个充满活力且不知疲倦的向导,引领读者走访那些创造了广泛的文化实体的人和地方,正是这些实体使知识的民主化成为可能。同时,他还是一个双眼大睁的评论员,关注着知识如何逐步被捏成“橡皮泥”,可以根据某种议程来塑形。
这本书绝非个人回忆录——它完全围绕客观知识以及历史上那些痴迷于积累知识和热情传播知识的人们展开。然而,温切斯特在书中讲述了一个他的童年小故事。他们家那辆福特流行款车的后座上,总是放着一些百科类的书籍——那些书如今已经消失不见了,比如有关家庭生活的百科全书。“随便挑一页!”温切斯特的父亲会这样要求,然后开始考问年幼的西蒙一些问题,比如“菊头蝠、水獭和珍珠边豹纹蝶有何共同点?”或是“特鲁科(一种古老的英式台球游戏)是什么?”。从西蒙八九岁开始,这样的知识竞赛日复一日地进行。
这样一种充满活力、无法抑制的求知精神也贯穿了整本书。《知识的进化》充满了渊博的知识,并以一种生动活泼的风格呈现,这对读过温切斯特其他优秀作品的人来说一定十分熟悉,比如他关于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牛津英语词典》起源以及大西洋的精彩历史著作。
在书中,温切斯特不仅大量搜集了各种知识趣闻,还穿插了多才多艺的博学家、怪杰以及知识塑造者的简短传记。诸如《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创始人之一安德鲁·贝尔(Andrew Bell),身高仅有一米三七,却长着一个巨大的鼻子。他骑着一匹高大的马在城里四处游荡时,还会在鼻子上加一个纸糊的延伸物,仿佛在向任何敢于嗤笑他的人发出挑战。大数学家和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幼时因为没能抓住保姆所说的在他睡觉时守护的天使,而对上帝产生了终生怀疑。他声称,就奥林匹克诸神而言,他是不可知论者;但就基督教的神而言,他是毫无保留的无神论者,因此他只能从哲学的慰藉中寻找快乐。
或许,就本书的趣味而言,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的本杰明·乔威特(Benjamin Jowett),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学者启发了这样一首打油诗:“我是这所学院的院长/我不知道的就不算是知识。”温切斯特提到,在乔伊特的陪伴下,学生们享受着舒适的皮扶手椅、美酒以及“扑面而来的知识洪流”。温切斯特的这本书,似乎给我们提供了类似的体验,大量的小知识点足可佐酒:罗塞塔石碑是大英博物馆参观人数最多的展品;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曾为《时尚》杂志撰写过亚瑟·韦利(Arthur Waley)《源氏物语》译本的书评;BBC广播早期的播音员曾穿着正式晚礼服播报新闻(虽然是在看不见的广播上);而1987年出版的一期《纽约时报》周日版,竟然有多达一千六百页,重约十二磅。这些有趣的事实使整本书洋溢着温切斯特标志性的风格:既具知识性又不乏娱乐性。
然而读完后,我不禁好奇,温切斯特所梳理的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他提到信息科学家提出的DIKW金字塔(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并解释说,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知识则更为主观,是经过“烹调”的信息;而智慧则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这一问题。温切斯特最关心的是金字塔中的“智慧”,即需要具备足够智慧的人去对过剩的信息进行有意义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