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苏颋说,自古以来,皇帝、皇后墓前一般是不立碑的,武则天给高宗皇帝立了碑,算是一种创新,但她也不敢说这是神道碑。既然是创新,那当然可以不按常理出牌了,帝王的标准和官员的标准,可以不一样,对于官员来说,龟形底座比方形底座高贵。可对于帝王而言就未必。通常神道碑是放在神道中间,碑文也会注明这是神道碑碑文,比如昭陵的马周墓碑上,有许敬宗写的《大唐故中书令高唐马公之碑》,武则天给高宗树碑、撰文,已经违背了惯例,所以上面刻的只是《述圣纪》,而不是“某某皇帝之碑”,两块碑放的位置也与官员的不同,述圣纪碑在神道北端西侧,无字碑在东侧,都没有放在神道中间。
(无字碑碑首)
(碑首)
再往上看,是无字碑的碑面,本该刻文字的地方,却空空如也。没有发现过文字被人为磨去的痕迹,说明至始至终就没有字。字虽然没有,刻字用的方格却在呀,有研究者发现,无字碑阳面布满了4.5厘米的方格,从上到下84格,从左到右44格,84×44=3696,也就是说至少准备刻3000多字。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字碑建造之初,是准备刻字的,但因为其他原因,最终作罢。无字碑能刻3000多字,那李治的述圣纪碑呢?据考证,该碑共46行,每行字数不等,大约刻5000多字,相互对比,武则天的无字碑字数更少。
在无字碑顶部的左右两侧,各有相互缠绕的四条螭龙,加起来,总共是八条,寓意真龙天子,螭龙下方的《升龙图》更能说明此意了。
说完局部,我们再看整体,无字碑是个庞然大物,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根据乾陵景区给出的数据,通高8.03米,宽2.1米,厚1.49米,重98.8吨,遥相呼应的述圣纪碑通高7.3米,宽1.86米,重约90吨,由五块方形石头垒成,加上碑盖与底座,共用7块石头,因此称
“七节碑”
,“七节”取意“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像七曜一样普照天下。
从高度、宽度、吨位看,无字碑均超过了述圣纪碑,九龙纹则意在彰显武则天的皇权,它告诉人们,武则天是拥有最高权力的天子,是高高在上的女皇。高宗墓碑上的《述圣纪》是武则天本人的作品,她写好后,由中宗李显誊抄一遍。无字碑上的方格数虽远不及5000,但也已经很多了,像李治亲笔撰写的《李勣碑》、《孝敬皇帝睿德纪》,也就2000字左右,他们一个是太子,死后追封皇帝;还有一个是一品大员,官至司空。
综合以上条件,特别是九龙纹和无字碑的高度,我认为无字碑是武则天生前为自己准备的,时间嘛,应该是圣历元年至神龙元年之间。
高宗刚刚去世时,武则天没有打算入葬乾陵。皇后死在皇帝后面,是要另外找地方建陵寝的,否则皇帝入葬以后,地宫的大门就不能关上,还要等皇后。可皇帝的身份明显高于皇后,怎么可以让地位高的等地位低的呢?二十多年后,武则天即将去世,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入葬乾陵。李显同意,给事中严善思反对,其中一条理由是
“臣又闻乾陵元宫,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今若开陵,其门必须镌凿。然以神明之道,体尚幽玄,今乃动众加功,恐多惊黩。又若别开门道,以入元宫。即往者葬时,神位先定,今更改做,为害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