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读书
文字之美,精神之渊。关注当下优秀出版书籍,打捞故纸陈书,推出凤凰网读书会、读药周刊、凤凰好书榜、文学青年周刊、凤凰副刊、一日一书、凤凰诗刊等精品专刊。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中,留一点时间探寻文字的美感,徜徉于精神的深渊,安静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读书

时代的车窗里,谁是“范雨素” | 霍俊明专栏

凤凰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07 11:1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以及近日来强劲刷爆朋友圈的范雨素。有一个湖北的朋友偶尔会给我打来电话,他(她)只是在电话里嘿嘿笑,这时往往湖北诗坛又有大事发生了。


当我在2017年4月29日星期六晚上,试图再次打开通过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 (知名的非虚构写作平台) 链接收藏的那篇引发巨大关注度的《我是范雨素》时突然发现因为"接相关投诉"违反《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已经被删除了。我再次打开其他链接,看看这篇文章到底是哪里引爆了难么多人甚至整个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个人突然在一夜之间被整个社会热议肯定有个人之外的诸多"引爆点"和"象征物"。当这一个人具有特殊的社会身份并且是作家、诗人或文学爱好者的时候,其文本的重要性往往是退居到次要的位置。比如范雨素的这样一首诗,如果抹掉作者的名字,很难说是一首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具有重要性的好诗——


玉米棒子

三十年没变

都是六毛钱一斤呀

地里整不出奶粉钱

我的孩子……

为了生存

我做了城里人的保姆

我的孩子

成了有妈的孤儿


而反倒是那些由阶层、社会身份、现实命运所交织成的种种"故事"和不可思议的"寓言"更为耐人寻味。而这正是围绕着"打工文学""郑小琼""《我的诗篇》""许立志""余秀华"的人性、社会伦理和文学性所展开的热议--因为这一"故事"往往还超出了这个时代诸多作家包括非虚构作家对现实理解的极限能力,其新奇性、荒诞性和不可思议的"噱头"必将引发强社交媒体以及"朝阳群众"和普通"吃瓜群众"瞪大双眼、眼眶欲裂的啧啧围观、喷水。比如《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前媒体所加的编者按就意味深长--"她文笔轻盈,有种难以模仿的独特幽默感,有时也有种强烈的力量喷薄而出。她像位人类学家,写下村庄里的、家族里的、北京城郊的、高档社区生活的故事,写下对命运和尊严的想法。"我关心的不是这段评价文字是高估或低估了范雨素的文学能力和讲述真实故事的水平,而是这句话是否准确与客观。至于有媒体指认《我是范雨素》具有"史诗感",我则可以肯定地指出这种言论太不负责任而言过其词了。这段编者按其中"难以模仿的独特幽默感"确实在范雨素的这篇"自述"文章中有生动的体现,比如关于81岁维权母亲的遭际以及对北京皮村的印象,"维权队伍里,队长六十岁,是队伍里年龄最小的,被维稳的年轻娃子们打断了四根肋骨。母亲八十一岁了,维稳的年轻人是有良心的,没有推她 ,只是拽着胳膊,把母亲拉开了;母亲的胳膊被拽脱臼了。"当《我是范雨素》中范雨素的母亲站在墙角劳作的照片出现,那种直接的震撼和感同身受立刻扑面而来,有谁能够对此视而不见?这时范雨素的母亲就不再只是个体,而是具有了推而广之的象征性,可能有很多人的母亲也有这样的遭际。接下来请继续感受这种特殊的"幽默感"--"我所居住的北京皮村是一个很有趣味的村子。中国人都知道,京郊农民户户都是千万富翁,他们的房产老值钱了。""我的房东是皮村的前村委书记,相当于皮村下野的总统。"这是啼笑皆非而又裹挟着巨大无奈和痛苦的戏剧性的情节,是荒诞剧、活话剧的当代翻版。比如由范雨素对郊区农民的评议到近期热度无两的雄安新区以及各种真实或杜撰的相关段子。这似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范雨素的看法,"艺术源于生活,当下的生活都是荒诞的。"但是,范雨素以及相关参与者的说法有的也有些片面甚至过于绝对,比如"都是""全是"这样的全称判断。范雨素的文学写作和阅读经验(比如她喜欢郑小琼的《女工记》)自然会使得她的非虚构文本也具有某种修辞性和文学性。其老母亲维权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场面,而从文学经验上看这一典型的事件并不新鲜,甚至我不自觉地想到2004年沈浩波的组诗《文楼村纪事》其中的一首同样是关于"维权"的《他们是后韩的》。这是一首同样让人嬉笑皆非的乡土版戏剧,同样是关于农村问题以及人性(国民性、劣根性、地方性)问题的。


他们是艾滋的

他们是可怜的

他们是文楼大队后韩村的

他们是温顺的

几百年来一直这样

连他们自己都说——

"我们是顺民啊"

他们是离村政府最远的

他们是更可怜的

他们是受了委屈的

"凭什么别的村都修了路

就不修我们这一段?"

他们是悲愤的

他们是积攒了几百年脾气的

他们是想闹一回的

"上个月王庄有个婆娘

死在雨天送医院的半路上

闹了一下

就给他们修路了"

他们是学来的

他们是气势汹汹的

他们借来卡车和拖拉机

他们是集体行动的

他们说人都快死了还有啥怕的

他们是去县政府请愿的

他们是被打回来的

他们是垂头丧气的

他们回来之后变得无声无息

只有几个老妪

捂着流血的脑袋

在村子里哭

她们是被打得最狠的

村里人让她们站到最前面

他们说老弱妇孺站到前面才管用

她们是顺从的

她们是被警棍抽打的

他们是逃跑的

他们是跑得飞快的

他们是聪明的

他们是没挨打的

他们是后韩的

他们是河南的


范雨素那篇8000字左右的自述或者自白书《我是范雨素》被认定为是非虚构文本,但是很多媒体和参与讨论的人们却普遍忽视了这一文本的"虚构性""修辞效果"以及个人想象的参与度,甚至强调范雨素正在写作的长篇小说也是"真人真事"。比如其中一部分文字涉及范雨素给北京某土豪雇主做工的经历,其中"如夫人"的形象更是让人印象深刻而有着不知今夕何夕的超越了时间局限性的普世性,"每每这时,我就会恍惚,不知道自己是活在大唐盛世,还是大清帝国,还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可我没有特异功能,我也没有穿越过呀!"但是这一部分并非是范雨素本人的亲历,而是听其他小姐妹讲述而进行转述和部分想象的结果。这样说,我们就不能在完备意义上指认《我是范雨素》是纯正、客观的真实文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