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WEEKLY
有温度 有情感 有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WEEKLY

爱吃零食的中国人,被这个省掏空钱包

凤凰WEEKLY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5-04 09: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湖南人之所以这么会做零食,主要是因为“天赋异禀”。

湖南全年降水充沛且雨热同期,坐拥众多河湖,广袤的洞庭湖平原为水稻种植提供了土壤资源,自古就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之说。

2024年,湖南省以占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全国4.4%的粮食、13%的稻谷,稻谷总产量全国第一[18],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像粮食、棉花、油料、苎麻、烤烟以及猪肉等也位居全国前列[19]。

Free A person walking through lush rice fields with striking mountains in the background. Stock Photo

至于在水果赛道,湖南产量虽不算高,但胜在丰富。炎陵的黄桃、澧县的葡萄、靖州的杨梅、长沙县的青梅等都是当地有名的农产品。

在这样一个农业大省,许多零食的生产有了依托。

上世纪90年代,承包了80、90后童年记忆的台湾零食品牌——旺旺来到内地,首家工厂就设在湖南望城[20]。除了因为湖南人力、土地便宜外,也是因为旺旺雪饼、仙贝等零食的主要原料是大米,在湖南建厂更方便就地取材。为了表示招商引资的诚意,当地政府还把一条路改名叫“旺旺路”[21]。

不靠海,也没有发达的工业和优势的政策,但能堆人力、土地和农产品原料,这就是湖南做零食的比较优势。

与此同时,物产丰富的宝地,滋养出一帮很会吃零食、做零食的湖南人。

如果你大学时有个湖南室友,八成就会吃到他从家里带来的手作小零食。在湖南,尤其是农村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根据季节时令来制作一些零嘴,像是红薯皮、小鱼仔、腌菜、麻辣豆干等。许多湖南人家里还都有几个很会做酱料的亲戚,别说配饭了,蘸鞋底板都好吃。

这样的祖传手艺给了许多创业者灵感,延续到了现代工业生产中。

比如盐津铺子的老板张学武就是从父亲那里接手了蜜饯小作坊,起初做的是杨梅、葡萄等散装的凉果蜜饯。后来他把从外资食品企业学到的经验用到蜜饯小生意中,逐渐把地方特产做成了全国品牌[22]。

劲仔旗下很多零食的灵感也是来自湖南。爆火的单品劲仔深海小鱼,做法源自湖南的名菜火焙鱼[23]。劲仔豆干则是来自平江县的知名特产“酱干”[23]。据《平江县志》的记载,平江酱干在康熙年间就被列为宫廷贡品[24]。

值得一提的是,平江酱干在阴差阳错下,也成了风靡全国的国民零食——辣条的由来。

辣条的原材料主要是小麦,但发源地湖南平江县不产面粉。1998年,一场特大洪水导致平江县大豆减产,三位酱干师傅钟庆元、李猛能、邱平江为维持生计,用面粉替代大豆,把做豆干的手艺迁移到“面筋”上,才发明了辣条[25]。

之后辣条生意逐渐在同乡里“传帮带”。由于本地不盛产小麦,越来越多湖南人走出家乡,把辣条带到各地。像刘卫平兄弟就去了盛产小麦的河南漯河,创办了卫龙[26]。

全国人民,迷上湖南的辣味

不过,江浙等地也物产丰富,为何零食行业没有湖南这么发达,这或许得从口味的角度来解释。

湖南口味以辣为主,这种偏好也延续在了当地许多零食上。而事实证明,甜、咸、鲜、酸等口味,在勾人的“辣”面前,都不堪一击。比起清淡口的零食,一根辣条、一包辣味魔芋爽往往更上头。

Free Food Thai Soup With Shrim photo and picture

辣不是一种味觉,但容易让人上瘾。

辣椒素等物质会在人脑中形成类似烧灼的刺激感,大脑会分泌内啡肽来平衡辣感,内啡肽正是一种快乐激素[27]。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 Paul Rozin 曾将这种体验称为“良性自虐”,说人话,就是又痛又爽[27]。

美团点评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消费者最喜爱的口味中,辣味高居第一,达到40%以上[28]。香辣口味主导的湘菜也风靡全国。湖南日报报道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湘菜门店市场占有率达18.5%,位居全国第一[29]。

Free Vibrant close-up of chef cooking noodles in a flaming wok inside a restaurant kitchen. Stock Photo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