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市界
博闻雅识,非凡之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市界

高位买房的年轻人

市界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07-28 11: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过去几年高位买房的人们,正催生出相似的故事。他们在上风口时入市,等回过神来,似乎已落到了下风口。
张诚在北京昌平做二手房买卖,对那些前几年经他手高位买房的人,他在微信里专开了一个分组。但凡他发的朋友圈涉及到当下的房价,就屏蔽这个分组,以减少对他们的刺激,“有些人当初买房贷款了180万,结果那房子现在可能也就值个200万。首付差不多亏没了。”
程龙从事房产中介16年了,他将北京近十年的房价分为三个阶段:2015年至2017年,百业创新,热钱涌入房地产,房价疯涨,一套房,一年内就有可能升值一倍。2017年,北京推出“317政策”后,认房认贷、暂停发放长期贷款,房价疯涨的劲儿就过去了。但自2018年后,总体仍保持向上。直到2023年春天起,房价猛跌。
迅速地涨与跌,在他看来都是失常的表现。
作为切身利益相关者,最近一年,他的工作和生活也一起失常了:他所在的门店有二十多人,一个月只卖出去两套房。在2023年春天以前的黄金年代,他的店曾创下一周卖出15套房的纪录。程龙的收入因此少了八成,正焦虑地思考转型,四处打听怎么做房地产自媒体。
中介们总结,现阶段,除了急需用钱或需要学区的,不论卖房者、买房者,大多都在观望,等待更利于自己的时机。“买的人不愿出手,卖的人不愿降价。”
原中房智库城市研究院执行院长秦刚分析,不同城市中,房产投资者的占比不同,导致了房价变动的速度、程度不同。以环京、环沪经济圈城市举例,比起居住目的,或有超过半数购房者抱着投资目的。正因此,它们房市的震荡也来得更快、更激烈。

必选项
对一些高位买房的年轻人来说,买房是必选项。
房子并不只用于居住,它是婚姻、后代教育的保障,是资产和阶级不滑落的底气。完美的房子不存在,地段、学区、新旧、价格,普通人最多择其二三。房子不完美,你却不得不买。如果你此刻不买,在未来,你或许想买而不得。
六年前,刘芸初到北京,入职的国企提供免费宿舍,是老小区内的两室一厅,她与同事合住。但就和许多北漂一样,这样暂居的场所承载不了她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她不敢随意增添生活用品,不敢设计自己喜爱但无法带走的角落。“鸟都知道要给自己搭窝。”她和男友都是注册会计师,那时收入稳定、对未来规划清晰,她希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家。
在北京交满五年社保后,她获得了购房资格。周遭的一切都在向她传递买房的紧迫性:单位里的同龄人都陆续办妥了买房、结婚,而她与男友因没定下婚房,一直拖着婚期。她是互联网深度用户,平台算法捕捉到了她,“推来好多视频,好多人看好的房子,下手不及时,就被别人抢了。”焦虑之下,她开始跟着中介看房,中介告诉她,“眼下是‘小阳春’,再不买就赶不上这趟车了。”
为了搭上这趟车,2023年6月,她和男友及双方家庭凑出两百多万,贷款303万,买下婚房。9月,两人结婚。月供近三万,年限是25年,她算过账,贷款的总利息,比房子的总价还高。
但她没有感到不安,“在北京这样的城市,能买的时候你不买,谁知道未来是什么政策?”如果政策收紧,购房门槛上升,她怕自己不再具备购房资格;如果政策放宽,购房需求增加,房价上涨,她又怕资金上难以支撑。“怎么都得买。”
郑旦“上车”是为了孩子。2022年,盘算买学区房时,孩子刚满两岁,离上小学还有四年。依据她对身边有孩家庭的观察,购买学区房都是孩子四岁以后的事。但北大毕业的丈夫是个育儿上的急性子,在研究了“海淀1911”等政策后,为求心安,决定趁早下手。
他们总共只看了五套房,有一套看中的,因为离地铁远了些,只犹豫了一天,第二天房子就没了。看中现在这套时,夫妻二人当机立断买下。贷款了400多万,期限25年,月供也是两万多。
其实早在2015年,郑旦就在回龙观买下自己的第一套房。购买学区房时,她想把回龙观的房子卖掉,降低杠杆,但丈夫不赞成,“他觉得我们的生活紧一紧,有两套房子更保险。”郑旦在媒体工作,丈夫是互联网人,在他们当时的社交圈中,两万多元的月供是正常水平,也是海淀妈妈们的常规代价。
毕竟,在过往的认知中,房价总是在涨的。人们目睹了房市直线上升、直至疯狂,如果要用更具诱惑力的修辞,就是太多人曾目睹房产神话。
2017年左右是北京房市最滚烫的时候,中介张诚亲眼见到,一套房从2016年的120万,涨到了2017年的270万。那阵子,一旦有新房源被推出,只要价格不离谱,立马会有五六个中介带着客户围堵在房源楼下,排着队、轮流跟客户上楼谈价。有客户专门在楼梯间放了个垃圾桶,里面满是鞋套。谈判桌上,价高者得。
为了防止谈判期间被竞争对手电话截和,有的中介甚至会悄悄揣着信号屏蔽器。
汪菁曾经在武汉一家房产公司的营销部实习了半年。她记得那是2018年,部门的奖金池里,单月奖金一度高达90万——这还不到单月销售总提成的1%。有购房者想托关系选楼层,六位数的茶水费(为顺利买房给出的好处费)甚至会直接推到她这个实习生手里。这种热烈的氛围,激励了她买大房、买好房的决心,“不买就是吃亏,不贷款、不薅羊毛就是傻。”
也是那一年,范辛发现昆山的房价开始暴涨,“一年至少涨30%。”他有同事在2017年买房,单价1.8万元,到2021年,单价直接飚到了6万多元。有楼盘的茶水费要80万元,但仍有人前赴后继地买单——在很多人看来,“房子涨价80万,不到一年的事儿。”
范辛的女儿即将大学毕业,孩子想做北漂。他为她筹划,想要待她交满五年社保、获得购房资格时,就在北京买下一套房来。那么,最保险的方式就是“以房换房”——在昆山买套房,过几年卖掉,能极大地抵消北京房价上涨的资金压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禅茶一味  ·  世间最珍贵的,是眼前的幸福
8 年前
点点星光  ·  满...满...满...满...满...满...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