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英国大家谈
用逗比和温暖这两架雷达扫描英国以及一些特别的国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英国大家谈

气炸!2名华裔少女遭15人霸凌,2小时围殴+羞辱!外网闹崩了…

英国大家谈  · 公众号  · 英国  · 2025-05-23 01:2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是这些案件的共通点。群体中的个体在匿名与缺乏约束的环境下,更容易失去理性,将暴力当作“游戏”,将羞辱当作“表演”。而社交媒体的放大,进一步助长了这种暴力的炫耀性、娱乐化趋势。

一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警告:“对很多施暴者而言,这不是犯罪,而是一场社交秀、一场猎奇,一场发泄。受害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视频能带来流量,能获得群体的虚假认同。”而对Mary和Amy而言,这场“社交秀”,却变成了她们永远难以抹去的地狱。


2


法律之痛:少年暴力的无奈与困局


案件引发另一个争议焦点: 美国少年法的灰色地带 。保护未成年人,还是纵容施暴者?

在美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一直是法律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少年法(Juvenile Justice Law)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让他们在犯错后有机会改过自新,而不是像成年人一样被严厉惩罚。鼓励通过辅导、社区服务、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少年改正行为,而非重刑。

少年犯罪记录通常保密,避免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根据罪行轻重和少年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

但现实是,少年法存在很多灰色地带和漏洞:尽管少年法允许对严重罪行(如暴力犯罪、性侵、杀人)进行成人起诉,但在许多案件中, 警方和检察官往往基于“嫌疑人是未成年人”而倾向于从轻处理, 甚至将严重暴力行为定性为“轻微抢劫”或“扰乱治安”。

这直接导致许多暴力施害者“有恃无恐”,犯罪成本低,反而肆无忌惮。由于施暴者多为青少年,受害者往往遭遇群体暴力,证人怕报复不敢出面,施暴者又拍摄视频炫耀,反而让警方难以厘清责任,且受害者心理压力巨大,不愿意合作。导致案件调查反复拖延,处理结果难令受害者及其家庭满意。

受害者家庭往往面临巨额医疗费、心理治疗费,缺少系统支持,且司法赔偿和保护措施不足。 这不仅是法律的问题,更是整个执法、司法体系以及社会对青少年犯罪认识的盲区。

在纽约州,14岁以上青少年可被以成人名义起诉重罪,但现实中,很多案件因“嫌疑人未成年”而处理偏软,尤其当警方倾向将案件定性为“抢劫”,而非“仇恨犯罪”或“严重攻击”。

家属愤怒表示:“他们抢了她们的鞋子,所以这叫抢劫?他们用铁棍打到昏迷、剃光头、拍视频羞辱,这难道不叫蓄意重伤害吗?”

法律专家也承认,“少年法的初衷是好的,想给年轻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但当法律变成了犯罪者的‘护身符’,它的意义就完全变了。

看到这些案件,尤其是Mary和Amy遭受的惨痛经历,我内心非常痛惜。她们的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对整个社会安全感的撕裂。目前法律对未成年施暴者的保护过于宽松,很多时候严重暴力行为被‘轻描淡写’,让施暴者觉得可以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这不仅伤害了受害者,更伤害了整个社区的信任和安全感。”


3


华裔的恐惧:社区、家庭如何自救?


更让人担忧的是, 这起案件暴露出华裔社区在公共空间的脆弱 。家长微信群流传这样一句话: “华人孩子在外,永远不能掉以轻心。 ”面对陌生人,该如何反应?面对集体暴力,该如何自救?如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保护自己?一些社区组织已开始呼吁加强自我防卫教育,甚至推动家长陪同孩子放学。然而,社区的恐惧感远不止于此——他们害怕的,不只是这次暴力,而是整个系统性的冷漠与忽视。

纽约市的华人议员、社团领袖纷纷呼吁市府重视华裔青少年安全,完善青少年犯罪惩治机制,杜绝类似案件再次发生。

Mary的母亲在新闻发布会上泣不成声:“他们不仅打坏了我女儿的身体,更撕碎了她对世界的信任。”案件仍在发酵,但留给社区的恐惧与愤怒,远未平息。

有人问,这样的暴力何时才能停止?也许,停止的那一天,是整个社会不再纵容“孩子只是犯点错”,不再用轻飘的“抢劫”去粉饰赤裸裸的暴力伤害,而是真正站出来,保护每一个孩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