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系统考察了清康雍乾时期来华传教士如何阅读邸报,以及他们如何向欧洲介绍和翻译邸报,又在欧洲有何反响。钟书不仅成功将邸报学从中国带入全球公共视域,而且还通过欧洲文献复原了邸报中某些鲜为人知的内容。
图1 雍正九年八月十八日邸报的首页
钟书以时间为线索,其内容主要分为中国与欧洲两大部分。在中国部分,十八世纪,来华传教士与邸报的关系大致可归入三类:首先,作为邸报的内容。传教士的言行、中国政府的天主教政策等,均成为邸报报道的内容之一。例如利玛窦之死、康熙历狱等信息,均曾刊载于邸报。作为被报道者,传教士和中国教徒还积极寻求在邸报上刊登对自己有利的内容。例如1706年,康熙帝派耶稣会士沙国安(Sabino Mariani, 1665-1721)、白晋(Joachim Bouvet, 1656-1730)赴欧,两人通过运作,成功将该大清代表团的消息刊登于邸报
(47页)
。又如1737年,传教士和中国慕道友寻求将一份对天主教有利的奏折登载于邸报,却被“邸报的管事人拒绝”,最后在直隶总督李卫(1688-1738)的帮助下,成功于邸报刊布
(49页)
。总体而言,涉及西人的内容,在邸报中占比甚小
(64页)
。因此,传教士仍以使用邸报为主,而其使用又可分为读者和译者两类。
其次,作为邸报的读者。虽然传教士自明末即开始阅读邸报,但具体到个人,则表现不同。例如驻于广州的传教士潘如(Domenico Perroni, 1674-1729),最初“从来不读”邸报,但1726年他开始意识到邸报的重要性,因为通过邸报可以“确切地了解在各省的府衙里,都有哪些官员,传教士是否认识他们,他们对传教士是否抱有仁慈,或者说他们是否对传教士持敌对和反对的态度”,以及“皇帝对我们的态度”和“天主教社群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等
(60页)
。而且驻于各省传教士即使相隔甚远,也可通过邸报同步获取朝政信息,例如聂仲迁(Adrien Greslon, 1614-1696)称自己获得康熙历狱的信息,“不是通过我们神父的通信,而是通过邸报”
(31页)
。相较直接的信息,阅读邸报的间接益处更是不少,例如龚当信(Cyr Contancin, 1670-1732)强调“可以通过邸报知晓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各派学说、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从而了解如何与他们对话以及对待他们的方法。还能学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讨论各种主题的时候都必须使用这些表达方式,才能说得好,写得好”。
(97页)
换言之,邸报对传教士而言既是获取新闻的渠道,更是认识中国的媒介。
图2 龚当信第二封信(1727年12月15日,广州)中关于雍正帝亲耕仪式的译介,内有伏尔泰书签
传教士在阅读邸报时,还从局外人转化为参与者,积极参与至中国国家事务的讨论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来自他者的独特认知。虽然大部分传教士积极颂扬邸报的真实性,但也有一些怀疑的声音,例如晁俊秀(François Bourgeois, 1723–1792)称:“我曾经相信邸报中的内容非常真实,但它们可能没有那么真实”,“人们很知道怎么从一件小事炮制出一个大事件”。他还以林爽文(1756-1788)事件为例,剖析了邸报版本与他所闻版本的差异
(270-2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