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科技
只供应最有营养的科技大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科技

昆仲资本姚海波:2025年,机器人赛道将淘汰一批“机会主义者”

腾讯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25-04-11 10:5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腾讯科技:在人形机器人的单点能力中,下半身移动能力已经确实做得比较成熟了,跑步算是人形机器人的真实拥有的技能。


姚海波: 没错,不过负责机器人移动的"足"仍有巨大演化空间。现在大家都专注于"走得稳"或"走得快",就像初学跑步者总想提高配速。但除此之外,机器人要面对的是复杂环境,如非规则的地形。


我们当初看好逐际动力创始人张巍,正是因为他研发的"足"在复杂地形上有较强的运动控制能力。机器人移动能力发展迅速,但仍有巨大发掘空间。比如把它们放到中国西北丹霞地貌那种高低不平、全是沙石,甚至需要从高处向下跃迁的地形,它们恐怕就难以应对了。


腾讯科技:所以,虽然这些机器人都能“走路”,但是目前各家能力还是有差距的,想要做得更好也有壁垒。


姚海波: 完全同意。


腾讯科技:壁垒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姚海波: 我觉得是两大核心能力:


第一是运动控制能力,这是算法与硬件集成的挑战。 目前有专门做运动控制的软件团队和开发关节模组的硬件团队,但在人形机器人量产前,二者融合度不高。实现运动控制的方法各异,有通过"大脑"中央控制、"小脑"控制或下身控制上身等方式,就像汽车有前驱、后驱和四驱一样存在多种可行方案。


第二是强化学习能力。 现有大语言模型可以应用于机器人与人类的语言交互体验,而运动控制可能需要专门的小模型。具身智能实现路线多样:预训练、端对端、强化学习或特定场景训练。例如,可以先将炼油厂环境泛化,使普通机器人通过定制小模型快速适应并工作。


技术流派和门槛差异导致了当前多样化发展,解释了为何机器人在行走形态、运动方式、关节结构和体型比例各不相同。有的一米四高,有的达一米八;有的像"小脚老太太",有的似变形金刚。行业尚未收敛,机会依然很多。


腾讯科技:整个机器人行业发展还处于“草莽时代”吗?创业者们都有哪些“流派”?


姚海波: 可以称之为“草 莽时代”。创业者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学者创业,这很典型。 包括逐际动力、戴盟、云深处等,有很多从海外回来的专家,他们之前一直在学术研究领域发表论文,现在走向了工业界,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他们也看到了市场的机会;


第二类是之前在大厂做全自动驾驶(FSD)的团队, 我们曾投资了很多自动驾驶公司,现在都已经上市,包括小鹏、文远知行、速腾聚创等,这些公司也在进入机器人领域,这与全球其他国家的发展路径有很大不同;


第三类是民间的优秀从业者或爱好者, 比如某些公司的创始人,他们对这个领域充满热爱。还有王兴兴,属于这个领域的爱好者,他们也都很优秀。


过度追求“人形”

是马斯克带来的误区


腾讯科技:你们内部怎么评价“民间”创业派宇树科技?昆仲资本投资的多是机器人单点能力如"灵巧手"、"双足",较少投"人形"本体,做本体的宇树科技爆火后,有让你们重新复盘投资机器人的逻辑吗?


姚海波: 首先要厘清,手部和足部也是机器人本体组成部分。虽然我们和很多走人形机器人方案的企业的终极目标一致,但路径不同。坦率说,我不太看好现阶段纯人形机器人作为通用解决方案,现阶段单一人形机器人难以满足所有场景需求,非最优通用形态。


我们的策略是先在移动能力、操作能力、感知能力三大核心领域建立优势,再进入特定场景。可能某些场景确实需要人形结构,但任何应用都是这三种核心能力的组合。我们在思考为特定行业量身定制必要功能组合,但更侧重提升通用能力的应用层次,而非极度细分场景。许多特定任务如拧螺丝,专用工具在速度和精度上通常更有优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