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书
加入“有书共读行动计划”,和1000万书友一起,每天早晚读书半小时,每周读完1本书,一年读完52本精选好书,成为期待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有书

中国父母,请给孩子传递正确的三观

有书  · 公众号  ·  · 2017-07-28 06: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如果一位学生学业良好,你也要善待他,他可能会返校当老师,成为你的同事;


如果一位学生学业很差,考试经常作弊,你最要善待他,因为他将来很可能竞选总统或议员,成为国人崇敬的领袖。


成绩与成就并不正相关。就如《欢乐颂》所说,“贪玩是贪玩,人品是人品,不能混淆。”



“你要听话,要懂事”


综艺《放开我北鼻》里,请几位明星做萌娃的临时家长。


噗噗是个胖乎乎的小孩,有次晚饭时他到餐厅,却发现没有自己的凳子。于是他围着桌子转了两圈,嘴里念叨着:“有没有小椅子?”


没有得到回应,他有点委屈地往外走。大人加了一把椅子后,再喊他回来,却发现他哭了。


这时,“小贾宝玉”的扮演者于小彤很生气地拉过他说:“别吃了,罚站去,说没说过不许哭鼻子!”


噗噗哭着说:“没有我的小椅子,我等一会儿再吃。”


于小彤:“那你哭吧,我走了。”


噗噗着急地说自己不哭了,可他完全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眼泪,直到吃过晚饭,他还在角落整理自己的情绪。


于小彤直接开始嘲讽:“你又哭,走吧,我带你出去哭。” 然后强拉着噗噗,要把他拉出门。


噗噗有点害怕地扶住沙发,一边哭着一边安慰于小彤说:“我不要去外面,我愿意罚站。”



节目组这时打出字幕——“难过却又懂事”。


许多像噗噗一般大的孩子,他们的沉默、隐忍、恐惧、讨好,到了大人眼里,就成了:懂事。


因为这样的懂事,让他们感觉很省事。


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许真的很少惹大人生气,但这背后,却隐患重重。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懂事的孩子快乐吗?”这个问题下有接近4000个回答,但绝大多数都说——不快乐。


研究表明,“成人化的孩子”在小时候往往比同龄人更懂事,但成年后却有着更多的心理问题,患抑郁症的可能性也更大。


《我的前半生》里的小三凌玲,总急于灌输给儿子冷佳清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想把儿子变得懂事,导致儿子习惯了看人脸色做事。


明明很喜欢新爷爷奶奶买的玩具,也流露出艳羡,但新奶奶递给他酸奶,他都犹豫再三,母亲点头后才敢接过来。


一个懂事的孩子总会过分的善解人意,习惯了先满足别人,习惯了在获得别人赞同后才行动,独独忽略了自己。


这样的懂事,其实是件很可怕的事。


让一个孩子压抑内心的想法去讨好大人,会束缚住孩子的手脚,在他长大以后,也很难学会如何表达那个真正的自己。


家教的理想,本不是望子成龙,而应该让孩子成长为“有生命力”的人,拥有有爱、有自由、有幸福的童年。




“他为什么只欺负你?一个巴掌拍不响”


小时候被人欺负了,听过的最糟糕的话就是:


“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还不是你也有问题!”


“肯定是你先做了什么事,惹得他们欺负你了吧。”


这些话翻译过来都是: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教育孩子学会反思当然是必要的,但过度自省,就是自我攻击。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并没有耐心去追究“为什么”,而是直接盖棺定论,将“你肯定有错“的帽子扣到孩子头上。


只要产生了冲突,被欺负的那个一定有连带责任,这种做法看似中立,却是无能的表现。


本来就已经受了伤,还要被寻求保护和安慰的人再质疑否定一次,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形成一个思维惯性:但凡遭遇了不好的事情,就是我自己的问题。


年少时被补习班老师性侵的林奕含,在她的作品里有这样一个细节:被老师侵犯后,林奕含对他说“对不起”。


看林奕含的采访时发现,她经常会下意识说对不起。


家庭教育在她这种性格中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不可而知,但在文章里,林奕含说过这样的话:“不知道怎么回答大人的时候,最好说好。”


有调查显示,不少小学生都有严重的“自责”倾向:


当偶尔有失误时,52.9%的学生都会感到很内疚,常处于不安、焦灼的心理状态中;


当别人在笑时,有46.4%的孩子会马上怀疑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当成绩不理想时,78.3%的学生总认为是由于自己的不用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