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所以我想如果你可以帮我写个故事,把故事写温暖点吧。”
“好,一定让你们好好告别。早点睡吧,我慢慢写。”
打下这行字的时候我正因为寒冷在被窝里缩成一团,刚拿下耳机想要舒展舒展筋骨,隔壁小夫妻夸张的呻吟声立马就传过来,直往耳朵里钻。
女的动静大,男人动静居然比女人还大,我至今想不通一个男人那么大动静是为什么。加上那会儿刚分手,心情抑郁到无可附加。
当时就想到一句话。
习惯一个人了还好,如果从两个人的状态突然回到一个人,再被刺激一下,那感受绝对难忘。
第二天一样起床,一样排队,一样挤根本挤不上去的公交,一样跟着一大群人挤上满满当当全是人的车子。
车上人挨着人,都低着头,拼了老命地以各种奇葩的姿势掏出手机来刷。
公交站台上人山人海,公交门口堵着十几个没能上车的乘客,无力地拍打着门。
突然明白大概不止我,所有人都很孤独。
我才明白为什么那个公司所有员工清一色在20多岁时都结婚了。
我们的孤独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残疾。
没有人能真正解救你的孤独,但有个人陪着,总归会好受一点儿。
就像瞎子和瘸子,在这世上互相搀扶着向前走。
三
有这样两个悖论。一是越是在集体中,清醒的人就越孤独。一个是和人用社交软件交流地越频繁,人也就越孤独。
第一个悖论很好理解。人和人之间有着许许多多差异,在集体中,每个人必须磨平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投入到集体的汪洋大海中去。
“这就像一群兴高采烈的人在听一个小丑打诨,笑着笑着,每个人都会笑出泪来。因为他们发现似乎自己除了笑做不了别的,自己身上那些更深沉,更理智的部分越发有无可忍受的孤独”
这是小水滴在汪洋大海里的孤独,聚众孤独。
1936年汉堡,船厂工人在观看纳粹海军训练舰下水仪式,在向纳粹致敬的人中,只有这名男子拒绝举手。
第二个悖论需要举个例子。
E刷起朋友圈,看到A要结婚了,两个人的照片上,傻傻的,笑得多甜。看到B去巴厘岛玩了,天空碧蓝,海水碧绿,姑娘跳起来,溅了摄影师一脸水花。看到C的公司上市了,看到D的宝宝长得特别漂亮。
下面满满当当全是赞。
于是E也发了张美图,下面说“刚做的晚餐,真好吃啊”。A,B,C,D齐刷刷地也给她点了赞。但其实这时E刚一个人洗完菜,做完饭,她对自己说“辛苦了。”然后
一个人面对一桌子菜心酸地快要流泪。
人们隔着朋友圈互相羡慕彼此的生活,但谁又知道其实没有人的生活那么容易。反而那些美好生活让你不忍心约他们出来。就像是一层厚厚的铠甲,保护住人最需要抚慰的敏感点。
即使约出来了,又能说什么呢?
聊你最近怎么样吗?朋友圈里不都写着吗。每个人都过得那么好,好像互相之间都隔了一万句恭维加一万个赞。
“好吧,不聊近况,吃菜,吃菜。”
这个时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么脆弱。没有谁没了谁就不能活。我拉黑了你的微信,可能从此就没有交集。那么除了点赞之交,你又能要求别人什么?
能给你点个赞已经很不错了。
四
真正能消解孤独的是一对一的深入交流,是单对单的亲密关系。
可以是和父母,可以是和爱人,孩子,某位知己,或者是某个已经逝去的伟大灵魂建立联系。大部分人都需要这种联系,否则人会陷入无助的境地,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找不到明天的希望。
幸运的是人和人之间并不陌生,都同样孤独,所以很容易就能找到愿意和你互相了解,试图建立亲密关系的人。不幸的是任何两个人终究都无法互相理解,符号化的语言,动作,表情都难以承载我们的思想。
很多人在失败无数次后,终于假装爱上了孤独。
又有多少人真的喜欢孤独,他们只是不想失望罢了。
电影《巴别塔》中东京的聋哑少女,在社会边缘游离,母亲早亡,父亲忙于工作,她口不能言,孤独到无法诉说自己的孤独,只能以肉身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