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为非日常消费品,口罩却一夜之间成为了14亿中国人的刚需,“一罩难求”,便成了2020年春节最魔幻的写照。
一批发往重庆的9件口罩被大理市截胡“征用”上了热搜、厦门市施行摇号买口罩,“N95口罩”成为了春节期间最热门的词汇之一……
其实,在疫情发生之前,中国根本不缺口罩。
首先从产能来看,据中国报告网援引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口罩产量由2011年的25亿只增至2018年的45.4亿只(人均3.24只),年产量约占全球的 50%,因产量长期大大超过国内需求量,因此口罩大量出口。
再看疫情爆发前的口罩需求量,近年来由于雾霾凸显、人们健康卫生意识增强,对口罩的需求量快速增长,2018年需求量约40 亿只,2011-201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9%,但仍然处于供过于求。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口罩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刚需,而2018年的45.4亿只口罩,平摊到每个人头上,仅有3.24只。
而且,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全国大部分口罩工厂停工,口罩产能不足、口罩库存也不够、大部分物流停运……同时口罩存在保质期,所以药店、医院在非特殊情况时期,都不会提前大量囤货。
全球最大口罩生产商3M的中国区某位高层就在朋友圈里写道:“3M的手里也没口罩存货了。”
恰在此时,突然上演全国范围的抢购,口罩的供需矛盾一触即发。
除夕的前一天(1月23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天津调研口罩企业生产情况时表示,
现在很多口罩企业正在加班加点地生产,产量一天为800万只以上。
而这仅仅不到峰值产能(2000万只/天)的50%,显然无法满足市场爆发式的需求,且大部分医用一次性口罩需要每四个小时更换一只,在武汉“抗疫”最前线,口罩的消耗速度、需求远甚于国内其他地区。
抗击疫情,全国的口罩产能、库存,均优先支援武汉及湖北其他疫区,因此全国大部分线下、线上药店口罩仍处于断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