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与架构
关于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也即DC/EP,一些实践情况需要说明。2014年的夏天,周小川行长提及央行要研究发行数字货币的可能性。当时有很多需要回答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要在电子支付已经非常发达的情况下,还要发行央行的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是采取区块链还是采取账户体系?这一课题还涉及其他诸多问题,比如是否付息,组织架构如何安排等。
逐渐地,央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一些成果、结论。从2014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于2016年成立,从去年开始相关人员已经是以“996”的工作状态来进行相关系统开发。
现在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DC/EP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首先要说明,央行数字货币在设计时考虑过不同的运营体系。如果是单层运营体系,人民银行将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如果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商业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就属于双层运营体系。
DC/EP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
图1 单层运营体系与双层运营体系的比较
采取双层运营架构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虑。
首先,中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人口教育程度以及对于使用智能终端的接受程度都不相同。
在这种经济体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如果采用单层运营架构,意味着央行要独自面对所有公众,这种情况下,会给央行带来极大的挑战。为了提升央行数字货币便利性和可得性,增强公众使用意愿,我们认为应该采取双层的运营架构来应对这种挑战。
第二,央行决定采取双层架构,是为了充分发挥商业机构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市场驱动,促进创新,实现竞争选优。
商业银行等机构的IT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比较成熟,系统的处理能力也比较强,在金融科技运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人才储备也比较充分。如果在商业银行现有条件之外另起炉灶,会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机构可以进行密切合作,不预设技术路线,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优化,共同开发共同运行。后来Libra的发布,其组织架构和央行DC/EP设计时所采取的组织架构实际上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