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通识联播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由北大、清华、复旦、中大以及浙大、南大、武大、厦大、重大、港中文等大学十所高校组成。联盟特开设通识教育平台,探讨通识教育理念,介绍核心课程知识,促进高校交流合作,发布相关资讯信息。关注通识联播,锁定中国通识教育实践最前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通识联播

优秀作业 | 气候的历史脉动——人类对全球气候分布规律认知的历史

通识联播  · 公众号  ·  · 2025-04-22 13:4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前言

在公元前的某个清晨,一位古埃及农民站在尼罗河畔,凝视着河水的涨落,心中默默计算着播种的最佳时机。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的古代天文学家正通过观测星辰的运行,预测着即将到来的雨季。这些场景,虽然相隔万里,却共同描绘了人类试图解读气候规律的古老图景。气候,这个无形的自然力量,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最初的观察和记录,到今天的科学预测和模型构建,人类对地球气候规律的认知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探索人类如何从对气候的敬畏和依赖,逐步走向理解和掌握气候规律的旅程。


01

天象古观,星辰大海:

人类古代对气候的观察与规律认知


(一)华夏子民对气候规律的认知

跨越时间长河,华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互动中,逐渐适应了四时交替和阴阳变化,辨明了雨雪晴霭、风云雷电等气象现象,并探索出气象变化的一般规律 :早在夏代,已有观象授时之说,并设有“天地四时之官”,《夏小正》记述了每月星象、气象、物象及农事和政事,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有风、云、雨、雪、雹、雾、霰、霜、雷、电、虹等气候现象的记录,这些是世界最早的气象记录之一,在周秦时期,人们开始更加成熟地解释气象、预报气象和记录气象,《周易》《尚书》《诗经》等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物候知识和气象信息,发展至汉代,汉代人建立了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物候的理论,同时,汉代还发明了湿度计、风速器等气象仪器,这些都体现了华夏先民对气候规律的深刻认知和科学总结,同时,仪器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古人对气候规律认知的定量化和体系化。

图一:甲骨文气象常用字

图二:汉代日晷(计时与显示节气月份作用)


(二)古代西方对气候规律的认知

在华夏先民总结气候规律同一时刻,在地球的另一端,古希腊人也在研究着气候变化,古希腊人认为,由于太阳光线倾斜角度的不同,地球上的气候状况出现差别,可以被分成若干个平行地带,称为“climata”,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气象学领域的先驱之一)在公元前350年左右撰写了《气象汇论》(Meteorologica),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学书籍,他系统地整理了之前的气象学思想和经验,提出了自己对各种天气现象的见解和理论,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中叶,巴门尼德(Parmenides)根据太阳热量的多少,将世界气候分为无冬区、中间区和无夏区,这是西方记载中最早的气候分类, 这表明古代西方对地球不同地区气候规律已有初步认知。

图三:巴门尼德

图四:亚里士多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