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羽戈1982
羽戈新号。大道不行,各尽本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羽戈1982

被简化的历史三峡论

羽戈1982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8-04-23 19:2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段话出自唐德刚《中国国家转型论提纲》,作于1996年5月22日,刊于台北《传记文学》第六十九卷第三期,后来收入《晚清七十年》,作为第一部第二章。就我所见,这大概便是历史三峡论的起源。


而后只要谈及中国近代史,唐德刚几乎都要推销历史三峡论,足见他的热爱和自信。如在一本论毛澤東的书中,他表示:“……时至二十世纪之末的今日,我们已转了一百六十余年了。今后如不横生枝节,乱出纰漏,再过四五十年,至下一世纪中叶,我们这一历史转型就可结束了。”随之结合“大陆上今日当权的人民政府的特性所在”,为第二次转型规划路径:“一、它是‘转型期’(历史三峡)中,最后一个有阶段性的政权;二、它具有中间性:前有帝王专制的遗传,后有民主政治的远景;三、极权政府和独裁领袖的权力递减,从绝对权威,递减至依法治国;四、它具有其千载难逢的机运,来结束这场转型运动而驶出历史三峡。”





细读唐德刚的文字,不难发现,他虽然提出了两百年转型期的说法,却未一口咬定,而附加了“如不横生枝节,乱出纰漏”等条件,否则,“如果历史出了偏差,政治军事走火入魔”,那么转型将无限延期,不知伊于胡底。这么说,一来出于历史学家的审慎,二来出于对历史偶然性的防范。而且,高瞻远瞩如傅国涌先生,曾指出历史三峡论的价值,“并非是时间上的预测,不是到底多少年出‘三峡’的问题,而是对一种隐隐约约的历史脉络的清晰洞察,更是对本民族命运与前途的深情关切”,要言之,其价值在于对天下大势的预判,世界潮流,浩浩汤汤,如三峡之水,一路东流,纵有漩涡、礁石、人工堤坝等障碍,却无法阻止其奔腾,无法更改其航向。


遗憾的是,在这二十年来的传播过程当中,历史三峡论渐渐被简化为一个单调、僵硬的时间点。两百年之说,风靡至今,深入人心,成为了一些人的期盼与另一些人的借口。质疑者同样抓住了这个时间点不放,不管认为唐德刚过于乐观,还是过于悲观,他们眼里仿佛只有两百年的期限。这两种做法,都是典型的买椟还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仅扭曲了唐德刚的初衷,还使历史三峡论化作一种浅薄的幻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诗词天地  ·  最好的爱,是灵魂的相依
8 年前
山西老乡俱乐部  ·  人老了,顺着过~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