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校庆!《雍园记 》连载之一(总第171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5-10 17:3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迨至一九四九年, “国立中央大学”被政府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次年改名为“南京大学”。一九五二年,在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 7 中,这所曾数年排名亚洲第一的学校被一分为九。调整后的南京大学,继承了原中大与南大的文科、理科、档案,与其他学校、学科合并,校址也从四牌楼迁至临近的金陵大学。

自然, 金大 8 作为诞生于一八八八年、当时被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其校园之人文景观,也不遑多让于四牌楼校区。北大楼、东大楼、西大楼、大礼堂、小礼堂、老图书馆、宿舍楼等大量历史建筑,金陵大学堂、两江师范学堂等石刻碑铭,各种晚清、民国遗迹触目皆是,间或点缀着风格各异的欧美建筑,如:在南北朝故地斗鸡闸所建的何公馆是西班牙风格,“南京平仓巷三号”的 赛珍珠 9 故居是中西合璧风格,小粉桥巷口的 约翰·拉贝 10 故居是德式风格。从历史文化的内涵上看,鼓楼金大原址也堪称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缩影了。

又过了半个世纪。几十年间,风雨沧桑,南京大学的校区发展历经多次受挫,既有屡图扩建、恢复而不得的辛酸,也有北上浦口、先进后退的尴尬。其间故事,一言难尽。

金陵大学堂

北大楼


至一九九九年,南大开始启用南京仙林九乡河校区,用地近五千亩,虽未达至罗家伦校长之宏阔理想,但也是格局为之一新。

仙林一带,西望紫金山,北倚栖霞山,东顾宝华山,扬子江横亘于前,九乡河萦绕于侧 ,罗家伦描述的三山二水的校园胜境,算是在金陵之东被后人约略实现了。

二〇一二年,仙林校区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自此,学校形成拥有仙林为主、鼓楼与浦口为辅的三校区格局。

不过,从人文视角看,南大身为百年大学,迭经世纪风雨,自四牌楼,至鼓楼,至浦口,再迁仙林,因主校区屡建屡迁之故,凡旧园之建筑、道路、风景、文物等文化遗产荒落甚多。

这一点,比之同为百年名校的清华、北大校园,教训立见。今天的清华校园,仍能仰承中国皇家园林之遗泽,融欧美、俄罗斯建筑风格于一体,风格精雅,层次鲜明;校内景致繁富,碑、亭、塔、石俯拾皆是。北大校园,则以人文见长,自圆明园往东,依次可见荷塘、二校门、大礼堂;东门内,则是北大学子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博雅塔和未名湖,其盛名多来自北大的现代文学运动及思想贡献。

作为南京大学新百年的主校区,仙林之地天真未凿,文化设计更付阙如。更兼值仙林校区筹建时,工具理性盛行,万事千端,首推实用。以粗简为质朴,以无文为旨归,恨不能校园四处,皆是实验工场,教室楼宇,俱以阿拉伯数字标注。

仙林校区

仙林国际校区杜厦图书馆


文化风物的贫瘠,是对人的精神追求的漠视,毕竟有悖于大学文化,更有愧于历代先贤之文化传统。 于是,当此之时,如何回复校园人文的元气,如何重建大学的文化气象,成为南大士林积年议论的焦点。

此等困窘格局,直至仙林校区启用十余年后,方得整饬,积数年之取精用宏,乃得形制初成。沅芷澧兰,熏风日暖,一个新百年校园的文化景观,就此徐徐展开。

李大钊说,“有青春之民族,斯有白首之民族,有青春之国家,斯有白首之国家。”大学若国家、若民族,自东晋太学始,东南之学屡仆屡起,载浮载沉,时以漂零蓬断,复又涅槃重生。如今,南大果为青春之大学?抑为白首之大学?抑为以白首之大学焕发青春欤?期南大以白首之大学续学统、道统,亦期吾辈以青年之气概而再造南雍。

(本文为连载 第一部分 ,未完待续)


[1]风物,风景和物品,喻指一地的品貌气象。语出晋 陶潜 《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2]学统:学术的传统,指一种相对独立的学术传承谱系,包括独特的知识逻辑、运行机制和研究范式。


[3]道统:道的传统。指一种为文明共同体所承认的思想信念系统,包括哲学观、天下观、德行修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