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秦的兴起和发展,有人的因素。比如: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等,他们在不同时期都提出了一些政策,让秦国一步一步成为强国。但我们必须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天命所归。而真正让秦国担负起这个天命的,就是这看似闲笔的攻打巴蜀。
事实上,历史从来就没有闲笔。它的每一笔,看似闲庭信步,实则都是成竹在胸。
秦国在灭六国之前,完成称霸的第一步,就是“挺进大西南”计划。
挺进大西南?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对了,因为历史,就是这么惊人的相似。
当时的蜀地,有蜀跟巴两个国家。就在公元前316年,蜀王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国求救。而此刻,韩国又在跟秦国闹事。那么,是先攻打韩国,还是先去攻打蜀国,秦国朝堂之上展开了一场辩论。
此时的秦国是谁主政呢?就是著名的秦惠文王赢驷。当时,朝堂之上,张仪主张是攻打韩国的。而秦国的另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司马错则主张借机灭蜀。他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同时他指出,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
最后庭辨的结果,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
战略方针定了,下一步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挺进大西南”的计划了。
秦王命令,由张仪与司马错一起去攻蜀。精彩的过程,咱们简单地叙述。总之一句话,蜀国被灭了。之后,司马错又顺便把苴、巴一起灭掉。这样,巴蜀之地尽归秦国所有。
巴蜀之地,历来是人口众多,土地肥沃,有了这个“天下粮仓”,秦国就有了源源不断的钱粮和兵源,为秦国之后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秦国之后,虽然历代统治者和史料都选择性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得蜀国者,得天下!那么,下一个得蜀地者,就是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