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智库与专业新闻媒体的完美结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观察者网

政客如何自我养成一只“哥斯拉”

观察者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9-29 10: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超越蓝绿,找大党流失的票源

蓝绿大党,把持台湾政治已久,盘根错节的地方利益团体,才是真正的受益者。经过将近1/4世纪的投票嘉年华,逐渐有选民对蓝绿斗争下,普罗大众并未受益而感到不耐。一直以来,选民的选项颇为受限,投票的那一刹那,都不见得对自己支持的政客有100%的信任,许多人都怀着姑且一投的心态,看看未来是否会有正向改变,而通常结果都令人失望。

于是,超越蓝绿,就成了一种换口味的诱因。这个口号喊了很久,但环境尚未成熟,直到2014年,新一代选民的激增,冲淡了地方利益团体的组织票源结构,才在最爱尝鲜的台北市,造就了一个看似超越蓝绿的素人政客。

柯文哲非常清楚这个时代对他有利,而有野心的政客,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摊开选民结构,找出自己最佳的攻守位置。

这次不看充满斗争意味的绿营民调,下图是民间较为客观的单位,与学术单位做的政党偏好。

无论从20年的长期趋势来看,或从一年的短期趋势来看,中间选民正在扩大,意味着政治素人充满机会。政党轮替了三次,选民对大型政党的信任度则呈现交替现象,执政党一律在执政前期较受支持,后期则一路崩跌。

如果你想自我养成一只“柯吉拉”,特别要注意国民党的曲线呈现的剧烈波动,似乎在显示泛蓝支持者明显往中间移动的倾向。以统独意识论之,曲线说明的可能是整个浅蓝族群在20年的“台湾主体意识”操作下,向中间靠拢的结果。以政党偏好的面向来看,国民党这几年因战力不佳而大量流失泛蓝支持者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素人政客若想在蓝绿之间杀出一条血路,应该讨好哪一种选民,答案就呼之欲出:大量对国民党失望的浅蓝选民,与对民进党失望的浅绿选民。

台北市的选民结构,蓝略大于绿,但更多的则是中间选民。传统蓝民已入中老年,家庭成员中的青年,则有许多属中间偏绿,国民党的一再失分,则扩大了中间选民的队伍。

中间选民的特征,就是比较不受意识形态绑架,也较为务实。虽然绝大多数选民都是浅碟子,但至少在大议题上,这类选民也有一定的方向感。从过去到未来,台湾真正的重大议题其实只有一项,就是两岸关系。在此议题上,中间选民心知独立走不通,但统一意味着什么样的未来,也十分模糊,所以才会被迫选择维持现状。

然而,一个平稳友好的两岸关系,肯定是绝大多数中间选民的意愿,最起码,谁也不愿意看到对抗状态。

只要了解了中间选民的方向感,就能解释柯文哲为何如此处理两岸议题。对他而言,摆明了浅色选民与中间选民是命根,就得务实面对两岸问题。那么,权力来自于绿民的“柯吉拉”,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势必有风险,故而“柯氏务实”,就是必须维持表面亲陆,又言必称台湾的两面讨好形象。对,你没猜错,这也是国民党长年以来所走的“华独”路线。

对蓝营“华独”而言,深蓝是包袱,也是基本盘,对绿营台独而言,处境亦相似,所以两党在两岸关系的处理上,时常进退维谷。但对柯文哲来说,他并没有这层障碍。只要中间选民扩大,尤其是浅色选民往中间移动的趋势不变,“柯吉拉”的壮大是可以摆脱深绿压力的。通关密码就是他常挂在嘴边的“务实”二字。

所以,蓝绿斗得愈凶,柯吉拉的身型就愈大。

黑猩猩迈克的煤油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