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其在检测中采用国际标准的高精度HPLC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定量法发现,可复美产品存在三大核心争议:
其一,根据产品标注,重组胶原蛋白宣称“非微量添加”,但实际检测总含量仅为0.0177%,不仅低于0.1%的法规备案下限,更与配方表中"可溶性胶原"的降序排列逻辑相悖。这是否构成配方表造假?这符合法规吗?
其二,检测未检出胶原蛋白的标志性氨基酸“甘氨酸”。据巨子生物联合创始人范代娣所著《胶原蛋白材料》,甘氨酸占胶原肽链氨基酸残基的1/3,是形成三螺旋结构的关键成分。缺失这一核心要素的蛋白,能否被界定为"重组胶原蛋白"?
其三,将仅由两个氨基酸组成的二肽分子命名为“Mini 小分子胶原蛋白”,是否属于科学概念的滥用?作为行业权威专家,范代娣为何未纠正这一可能误导消费者的命名?国际科研界对该概念的评价如何?
5月24日晚间,巨子生物通过可复美官微发布声明,强调上市产品均通过药监部门备案,且经“原料投料核查—生产工序质控—成品质量检测”三重验证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不存在任何成分造假或隐瞒行为。
针对含量争议,巨子生物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YY/T 1947-2025行业标准,称多批次检测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超0.1%,与网传数据“严重不符”。同时质疑自媒体检测方法未纳入行业标准,且因缺乏原料样本无法验证方法学,结果不具可信度,并宣布委托多家第三方机构复检。
次日,郝宇再次回应表示,巨子生物提及的检测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特征多肽联用色谱质谱”的质谱法,另一类是包含凯氏定氮法等在内的六种方法。具体来看,质谱法不适用于化妆品这种复杂配方,第二类中除了凯氏定氮法之外,其他五种方法对于检测产品中胶原含量误差明显过大。所以,郝宇推测巨子生物可能使用“凯氏定氮法”。
“凯氏定氮法本身没有错,但是用在评估化妆品复杂配方中特定蛋白质(如重组胶原蛋白)的准确含量时,就会受到该方法的科学局限性,进而导致结果严重偏高。”郝宇强调,巨子生物在回复中回避甘氨酸缺失与二肽命名的本质质疑,只会加剧公众对产品真实性和企业诚信的疑虑。
这场风波犹如一把手术刀,精准剖开了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的发展痛点,即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成品检测标准,不同机构因方法差异得出的结果可能天差地别。有业内人士指出,标准缺失不仅激化品牌与消费者的信任矛盾,更让医美行业的透明度与合规性面临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可复美在声明中透露,国家药监局已于2025年启动化妆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及其检测方法的行业标准制定,企业正参与推动标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