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卖原料”到“卖品牌”
2020
年,山东峡山湖畔的华信纤维素工厂里,
700
吨医用脱脂棉堆积如山。
工人们盯着仓库,都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中——这是价值几千万元的库存,而下游客户取消订单的信息还在不断涌入这家棉企。
那段时间,随着贸易摩擦加剧等原因,公司的业务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方面,棉花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海运价格的飙升使得出口业务变得困难重重。此外,公司下游客户的订单量也因市场变化而大幅减少,又导致大量库存积压。
“当时,我们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和库存积压问题。这也让我们意识到,仅仅依靠原料供应无法维持企业的生存,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刘铮说。
在这种背景下,公司决定转型,从单纯的原料供应商转变为自有品牌产品的生产商,直接面向消费者市场。但这一转型背后,不仅涉及生产工艺的改进,还包括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刘铮坦言,团队决定转型的底气在于产品质量。“我们所生产的脱脂棉采用高品质的棉花原料,经过严格的脱脂、脱蜡工艺处理,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安全、舒适且不易松散,因为是全降解材料,在土壤中三个月就能全部成为肥料,没有污染物的排放,既健康安全又做到节能环保,所有产品都有检测报告和发明专利。”
她表示,前几年不乏有人找过来,专门要那种不太好的棉花。“我们是山东的企业家,不做昧着良心的事情,即使是我家的二级棉花,也是那种干干净净的棉花,不是黑心棉,不是二手棉,也不是回收棉,我们是绝对不会做那种事情的,绝对会保证是纯棉花、一手棉。”
内贸、外销两手都要抓
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