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读
日常生活中的百科、文艺背后的历史,热点深处的冷知识。用轻幽默、有情趣的方式一起涨姿势、正三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壹读

唱歌跑调这病,还能治吗?| 壹读百科

壹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2-08 07: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失歌症这事儿由来已久

唱歌跑调的人自古就有,有些人跑调是因为后天缺乏训练,而有些人跑调则是因为失歌症。别以为只有吃瓜群众才会得失歌症,大咖们也都有,比如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美国第18届总统格兰特、美国第26届总统罗斯福等。

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0%的人唱歌跑调,其中4%的人是先天性对音调精细识别的失敏,即唱歌跑调的人里有4%是因为患有失歌症而导致的唱歌跑调。英国大约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美国约5%,中国约为3.4%。

失歌症这个概念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早在1825年,弗·戈尔就曾提出人脑中的某个特殊区域存在着“音乐暗盒”,它会在创伤性事件后受到损伤进而影响人的乐感。在1865年,法国医生詹尼·露·比多首次对由大脑损伤而导致的一系列失歌症症状进行了描述,不过这些看法多是指后天获得性失歌症,如脑损伤导致的失歌症。

在1879年的报道中有人认为失歌症属于失语症的一种,是由于大脑优势半球相关的功能区发育差异或继发于其他病变而导致。

1890年,德国医生诺布洛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音乐处理的认知模型,并首次定义了失歌症(amusia,失乐症)。而到了2002年,第一篇关于失歌症的正式研究性论文才得以发表。

如何辨别失歌症患者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音乐认知障碍的诊断工具是Peretz的MBEA,主要包括音高、节奏和音乐记忆三大部分,其可以通过这三部分,测试出人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区分出失歌症人群。

(MBEA:Montreal Battery of Evaluation of Amusia )

MBEA测试发现,失歌症患者存在着音高障碍,就像色弱人群无法分辨波长相近颜色一样,失歌症患者不能对音高之间的半音(semitone)变化作出反应。

这种在音高上的识别障碍会在现实的音乐环境下被放大,进而出现和音乐相关的记忆障碍,且音高感知障碍则影响节奏的加工,因而患有失歌症的患者在音高、节奏和音乐记忆三个方面都存在问题。

而失歌症患者的症状在生活中则具体表现为他们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即使听过上千遍的旋律,在他们耳朵里了这还是一首新歌。当然他们也听不出不和谐的音调,这就意味着正常人听着忽高忽低的刺儿的声音在失歌症患者听来并没有异样,比如这样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