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正如登山一样,站得高,方能望得远。
只有拥有远见的人,才能看到未来。
如果只关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又怎能看到远方的星辰大海?
所以,想要看得长远,就要学会使用人生的望远镜。
以望远镜的视野去观察,才能做出顾全大局、深谋远虑的决定。
元朝末年,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其中最有实力的当属陈友谅和张士诚。
然而,最后一统天下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朱元璋。
朱元璋在群雄中虽然实力不是最强的,但他却是最有远见的。
当群雄都急着攻城略地、称王称霸之时,朱元璋却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正所谓“枪打出头鸟”,乱世之中,尤其如此。
朱元璋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所以他才步步为营,来了个闷声发大财。
朱元璋的深谋远虑,也为他日后的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同为竞争对手的陈友谅、张士诚二人最终却因根基不稳、急于求成,败给了朱元璋,成了历史上的匆匆过客。
只知道把目光锁死在鼻尖的人,永远看不到前方的大好风光。
人生之路崎岖漫长,我们如果只是鼠目寸光,计较眼前得失,那便很难走得长远。
放大镜,看得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这时,我们正需要一面放大镜。
因为它可以将不易察觉到的事物放大,让我们更容易认清事物真相。
海涅曾说: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能认清事物真相,则有助于我们反躬自省、完善己身,通过自省,来唤起内心的力量。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深谙“自省”智慧的人。
有一次,魏征在朝堂上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忍不下去了,便想要拂袖而去,但魏征却上前抓住了太宗的袖子,非要让太宗听完自己的谏言不可。
魏征的做法,让太宗很丢面子,但为了自己“善于纳谏”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太宗气冲冲地回到了后宫,并对长孙皇后说道:“总有一天,我要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听了由来之后,一声不吭,立刻转身回到了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正式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怎么突然行此大礼?”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只有英明的天子,才会有正直的大臣,如今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啊,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长孙皇后的一席话,不仅浇灭了太宗的满腔怒火,也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件事的重要意义。
从此之后,魏征在朝堂上直谏,太宗不仅不生气,反而常常反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