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特斯拉一家的市值(截至发稿 1.1 万亿美元),超过了 10 家传统头部车企的总和;
成立 10 年的蔚来,总市值一度超过千亿美元,超过了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宝马、福特、大众等
。
阿维塔 12 背后,站着长安、华为和宁德时代|图片来源:阿维塔
看到新势力品牌的攻城拔寨,主流汽车品牌分外眼红。同时,在燃油车时代中国车企难以触及的高端市场,新能源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于是,很多主流车企都打造出了自己的「新势力」品牌,极氪、岚图、极狐、智己、深蓝、阿维塔等品牌应运而生。
即便是像蔚来、小鹏这样的新势力,也开始拆分或孵化子系列(如蔚来的乐道、小鹏的 MONA 系列)。
不过,就在「扩张」主流风行几年后,车企的发展策略又向「紧缩」发展,同样也是来自市场的需求。
明面上,是政策导向推动重组。国务院国资委在 2025 年明确提出,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集团。最新的案例是,2025 年 2 月,有消息称,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以及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长安汽车间接控股股东)旗下其他汽车业务将重组,合并成一个全新汽车集团。
在明面之下,是新能源市场已经从「蓝海」变成「血海」:除了特斯拉和新势力,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跨界科技品牌各路玩家悉数登场;同时,技术路线和产品形态多元,燃油车、纯电、增程、混动的份额之争仍在进行中,产品覆盖轿车、SUV、MPV 等多个细分领域;竞争也从技术比拼、品类创新,延伸到激烈的价格战,甚至是各种鱼龙混杂的营销战……
同时,多品牌的劣势开始显现。很多子品牌在供应链、研发,甚至市场定位上存在重叠。在战略决战阶段,效率就是生命。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到核心品牌和优势技术上,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025 年上海车展,极氪汽车展台展示极氪 9X|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了解,极氪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后,在技术层面,极氪将与吉利共享技术体系。同时,吉利在杭州、宁波等地拥有年产能超 120 万辆的新能源工厂,整合后极氪可优先利用吉利的产能,预计 2025 年极氪产能将提升至 70 万辆,资本开支可减少 50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