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在新高考模式下,文科生高考难度增加,导致文科生人数减少,进而使得文科教师面临失业风险的故事。文中以夏宇和何曼黎两位文科教师的经历为例,展现了文科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反映了学生选科背后的功利性考量和对文科的偏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新高考模式导致文科生高考难度增加,学生选科偏向理科。
新政策下,物理和历史作为选考科目,由于理科在填报志愿时的优势,导致学生选择理科,进而导致文科生人数减少。
关键观点2: 文科教师面临失业风险。
由于文科生的减少,文科教师的需求也相应减少,许多文科教师面临无课可上、闲置的情况。他们的收入、职称晋升等也受到很大影响。
关键观点3: 学生和家长对文科存在偏见。
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理科更有就业前景,对文科存在轻视和鄙视的态度。这种偏见也影响了学生的选科和文科教师的工作状态。
关键观点4: 文科教育面临失衡和挑战。
文科教育的衰退不仅影响了文科教师的工作和收入,也影响了文科学生的未来。未来如何平衡文理科教育,提高文科教育的吸引力和质量,是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面对的挑战。
正文
高考政策变化与就业环境动荡,共同导致学生选科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到文科老师的需求量。首当其冲的历史在选科中遇冷,直接导致了历史老师的供过于求。
无人可教,开始成为夏宇所在高中历史老师的普遍处境。从
2022年新政施行以来这三年,每年分科后都只有一个历史班。每到下学期,高一物理班的历史课被缩减,高二高三物理班的历史课完全停课,夏宇所在高中所有历史老师的课时量都远不能达标。三个历史老师,包括夏宇在内的两个每人每周给3个物理班上2节课,共6个课时。另一位资深的老教师带仅有的1个历史班和剩下的1个物理班,每周7个课时。
作为第五批试点省份,云南的历史课冷遇刚刚开始。而作为第三批试点省份的江苏,早在四年前就开始同样的历程。
34岁的何曼黎是江苏扬州安宜镇一所公办高中的历史老师,这半个学期,她完全没课可上,真正地“无人可教”了。她被安排到了行政岗位,办公桌也从热闹的教学区搬去了冷清的行政区。
何曼黎所在的公办高中一个年级14个班。过去,一直都是4个历史班,2018年“3+1+2”后变成了2个,其余12个都是物理班。
学校已经好几年没招过高中历史老师。据何曼黎了解,安宜镇一共三所公办学校,历史老师基本都在饱和甚至过剩状态。
这所高中采取更实用主义的授课模式:高一下学期分科后,不参加高考的科目就停课,高二上为应付小高考再重新开课,1月份小高考结束后彻底结课。
因此,每到下学期,就有几位历史老师无课可上。学校一共11个历史老师,现在有4个闲置。他们被分散到学校的各个行政岗位,有的是教研室,有的是校办,有的是图书馆。
▲
何曼黎在上课。
现阶段,夏宇的课时量虽然相比上学期少了一半,毕竟还没完全沦落到一节课都没有的地步。但在精神上,他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是“无人可教”了。物理班的学生渐渐把他当成空气,他觉得自己好像没什么学生了。
物理班的历史课堂上,学生们的头没几颗抬起来看讲台,有的在写别的作业,有的直接趴在桌子上睡觉。有一次,夏宇讲到工业革命的内容,问了一个问题,“这个知识点大家初中就学过了,那么大家还记不记得,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时候?”
台下无人应答。教室里出现一阵尴尬的沉默。
夏宇停顿几秒,无声地长叹了一口气,稍稍调整呼吸,自问自答地接着上课。
在那几秒钟的停顿里,夏宇感觉自己的情绪剧烈波动。物理生对历史老师的无视、对历史学科的轻视,有时让他感到恼火,但又只能告诉自己,别太在意。
他说服自己,从学生的角度看,在历史上投入太多精力确实不划算,及格就行。
其实,领导也不愿意让手下的历史老师闲置。何曼黎的领导也是历史老师,他召开了两次分科宣讲会,会上大力倡导学生们选历史。
“全省的优生主要选物理,高分段的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容易冲击985、211名校。”
“很多后进生选了物理后总是学不会,最后还是被迫转文。”
“虽然理科在填报志愿时选择多,但法学、哲学、汉语言文学等热门专业对文科生还是很友好的。”
这种做法当然出于一些私心。如果年级只有两个历史班,那领导本人和副校长必然是一人带一个,还会担任班主任。为了给年轻的何曼黎更多锻炼机会,他想尽量多凑出一个历史班来给何曼黎教。
学校的大力宣讲仍未改变文科遭受的冷遇。领导原计划能凑够120个历史生就开3个班,结果宣讲会后,人数还是只有100出头,只能分2个班。
何曼黎说,这跟家长的态度有关。有些学生出于畏难心理,不想选物理。有些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抵不过坚决反对的家长。何曼黎发现,近年来许多家长对文科强烈抵触,他们自己看过一些新闻,也查了一些资料,认定文科在填报志愿和找工作上都处于绝对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