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科技
只供应最有营养的科技大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科技

“好运赌王” 黄仁勋:没有接班人,他已找到新的未来丨对话《黄仁勋:英伟达之芯》作者

腾讯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24-12-24 17:5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很多公司它们既有硅谷的特质,也兼具亚洲文化的特点,这是它们的优势。 我在书中介绍过,这类公司的员工对老板会有绝对的信任感,你要从摩天大楼的窗户跳下去,他们可能也会跟着跳下去。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英伟达是工作的好去处。我的意思是,它是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公司之一。你可以积累大量专利,你能亲眼见证自己的技术改变世界。

2015年3月份的GTC大会,黄仁勋与马斯克畅谈自动驾驶,黄仁勋称“自动驾驶汽车就是一套装在轮子上的软件计算机”
腾讯科技: 马斯克旗下SpaceX也是这样,他们正在研发最前沿的技术,员工也从事着可能改变历史的工作,但很多离职员工都说马斯克是个暴君,对待员工恶劣,媒体虽然有报道,但很少有人现身说法,所以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斯蒂芬·威特: 我在领英上和20个左右英伟达的高管、员工聊过,没有人对黄仁勋有负面评价,虽然黄仁勋有时候也会对员工大吼大叫,但大家都认为这都是是出于为公司、业务好的逻辑,很多人说离开英伟达只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这种氛围在美国很罕见。
在美国,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可替代的东西,如果这家不行就去另外一家,这是劳动力的灵活特性 ,但同时也意味着这样的员工对任何一家公司都缺乏忠诚度。
我听说过,也亲历过黄仁勋大喊大叫的场面,有时候他确实会让人感觉很难共事,但就是如此人们还是给了黄仁勋很高的评价,至于黄仁勋的这种大喊大叫与马斯克有什么不同?

马斯克的咆哮源于他的傲慢——他认为我做的比你好,所以你闪开,我来做。 我能比你做得更好”,这是马斯克常说的话。



黄仁勋,在没人看好的海里“撒网捕鱼”

腾讯科技: 英伟达最开始推广CUDA,邀请一家医院参与测试,项目投入了数百万美元,仅出售两块显卡,后来迪克斯在采访时跟你说,“黄仁勋仍然很高兴,不是吗?”似乎在英伟达,他高兴就行。我们也注意到在书的末尾部分,建筑师柯浩向你透露,他已经学会了不去质疑黄仁勋。所以, 在英伟达内部是不是已经形成一种“唯上主义”,甚至让黄仁勋形成一种“我说了算,我说的都是对的”的认知? 你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吗,对英伟达的未来会不会带来不确定性?
斯蒂芬·威特: 你要记住一点,跟着黄仁勋的人,现在身家大约都超过2亿美元了。
如果你相信一个人能让你变得非常富有,而且他规划了英伟达宏伟的总部,创造了改变世界的技术,那这代表什么?某种程度上,确实接近于一种崇拜,所以人们才会试着不去质疑他,我觉得员工们有点敬畏他。
但我觉得(面对你说的情形)黄仁勋反倒会对大家说,“欢迎大家发出质疑,如果我错了,请告诉我,因为我之前也犯过很多错。”
我们都知道,CUDA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黄仁勋也做过很多失败的决策,比如在做移动处理器市场就栽过跟头,Nvidia Shield这款设备也不太成功,就包括他的自动驾驶业务,我认为投资回报率也不怎么好,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黄仁勋愿意尝试投资客户规模不大,甚至只有1-2个客户的细分市场,如果这个市场最后做起来了,他就会是市场上唯一的那个供应商 ,CUDA就是如此诞生而来,它从零到一经过了10年以上的发展,最开始的目标就是拿下预算有限,但又有超算需求的学术用户,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有“疯狂的想法”,但又得不到资金的支持。

2016年,黄仁勋为OpenAI送去了全球首台DGX-1超算

很明显,你我都不会去做这样的投资,也不一定有机会成功,但就是黄仁勋在这种细分业务上的投入,让一小部分科学家实现改变世界,而这才是回答你问题的关键所在。

那些一路陪伴黄仁勋走过这一过程的人,获得了超乎想象的回报,他们也都意识到,(有些项目)尽管听起来很疯狂,但决策最终是对的。所以才会让很多人觉得,“好吧,我们没法质疑这个人。”

翻一翻他的演讲你会发现,在英伟达成立的前20年里,他从未谈论过人工智能。

2010年,它们还为GPU并行计算编写过教材,AI都不在它们规划的应用场景里——由于历史上人工智能经历了很多失败的投资时代,所以在那个年代,一个学术计算机科学家如果进入人工智能领域,就等于注定要选择了贫困,根本没有商业化的机会。

英伟达力推并行计算架构之前,它也经历了数十次的失败,所以对于英伟达来说,投资CUDA,搞并行计算的风险就在于,怎么将冷门的AI、频频失败的并行计算结合起来,创造出可以成功的产品。

现在回过头看,当并行计算取得成功后,很多人看到英伟达独享这种成功的效益,甚至黄仁勋一开始也没能预料到这种成功,但 他的特点就在于,只要见识到并行计算的潜力之后,就会比其他人更敏捷地响应 ——仅仅3个月之后,他就将英伟达从一家GPU公司,重塑为人工智能公司。

2013年、2014年,当年没有什么人工智能应用,没有ChatGPT,这种布局风险极大。他的首席科学家比尔·戴利告诉我,“黄仁勋在看到神经网络在GPU并行计算上展现的能力时,第一个意识到GPU的潜在价值。”

腾讯科技: 黄仁勋说英伟达早期没有对GPU的并行计算进行大力营销推广,听闻杰弗里·辛顿曾经向英伟达申请过GPU,但未得到回应,是不是代表英伟达没有怎么和辛顿这样的AI科学家、研究院分享技术?

斯蒂芬·威特: 英伟达一直在尝试引起科学家们的关注,只不过辛顿团队(凭借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在ImageNet上大放异彩之前,几乎没有得到外界的关注。

事实上,英伟达每年都会举办年度技术大会,邀请AI领域专家来演讲,辛顿在当时只是几百名演讲专家其中之一,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AlexNet亮相之后,辛顿团队的研究受到了来自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黄仁勋等硅谷巨头的关注,只不过在和黄仁勋面谈机会之前,英伟达内部像卡坦扎罗这样的工程师就已经针对这项技术给他做了充分的汇报。

所以,他其实很早就意识到了GPU之于神经网络的价值——不仅仅是为玩游戏而制作显卡,而是能彻底改变整个技术领域。

你看,2005年、2006年,如果你取出一个英特尔微芯片,撬开外壳用显微镜观察,然后对英伟达芯片做同样的事情,英伟达芯片看起来完全不同,这种差异必须是领域专家或专业人士才能理解。

尽管 英伟达的人知道自己拥有非常强大的力量,我认为他们在传达自己所构建的东西有何特别之处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所以华尔街和投资者当时并未理解这一点 ,以至于这家公司的股票在10年期间起起落落 ,看起来真的很糟糕。投资者意见不一致,导致财务表现不佳,他们并不认为英伟达的产品有什么特别之处,直到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了英伟达的正确性。

腾讯科技:好运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吗?

斯蒂芬·威特:我问你一个问题,假设有一群人在码头上钓鱼,其中一个人拿着网在海滩捕鱼,码头上的人们都在嘲笑他,但这个人还是坚持了十年,期间一无所获,直到有一天,他捕到了一条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大的鱼,你认为那家伙是运气好,还是有远见?

腾讯科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冲蒌老伍  ·  靓女为了坐名车住豪宅,竟然做...
8 年前
十点读书会  ·  你总说多喝热水,但还不是我自己烧
7 年前
地产情报站  ·  预测“房价”别轻易站队,小心打脸!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