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首诗再睡觉
订阅我不一定能除皱,但一定可以防衰老。每晚22:00,为你读首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读首诗再睡觉

杜甫是真心想和李白晚年归隐在一处

读首诗再睡觉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3-04 22:0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杜甫是很懂李白的。安史之乱,李白在永王军营,而永王李璘不辨局势,违旨擅自「东巡」,受到处分,致使李白也遭到流放。在此事件之后,杜甫挥笔写下了这首《不见》,前四句正是对此事的评论: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主要表达的态度有两个:一是李白之狂,二是李白之才。

细细看来,杜甫对李白是不赞成的。先说「狂」,清狂本是高逸之态,是个褒义词,连杜甫自己也说,「惟吾最爱清狂客」,他是很欣赏的。但是,佯狂,本非狂而佯为之,大有违心做作之意,何况评语是「真可哀」,这便是批评的态度了。再说「才」,太白之才,毋庸多言,天下皆知,只是,「世人皆欲杀」,欲杀的原因是李白的政治路线错误,而杜甫此时以「独怜才」而评之,俨然也是说,李白确实做错了,如果真的杀掉,他的才气会让人觉得惋惜——这也是基本赞成世人对李白的批评。

那么,杜甫的批评有没有道理呢?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还是比较客观的。

永王东巡本来就是政治残酷斗争的一部分,永王输了,东巡也被定性为「割据自立」,成王败寇,无理可讲。而要命的是,名震天下的李白专为此事挥笔写下一组《永王东巡歌》,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铁证如山,无可辩驳,所以,杜甫也实在没有能翻案的本领,只能叹惋他的才气,或者希冀由此而洗刷一部分政治污点。

佯狂,本来是个典故,商朝的箕子屡次规劝纣王而不得听用,无奈之下,「被发佯狂而为奴」,是种被迫自侮之举。而李白的族侄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曾经提到:

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