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们父辈都受这些观念的影响长大,过去私塾先生可以鞭挞学生的手心,父母亦可以对孩子不端的言行行家法管理。
在当时那个年代,关注生存比关注健康更甚,大环境如此,没有人觉得这是需要修正的。
而今,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开放,西方文化的引入使得大家对追求生活质量,以及生存质量的愿望空前强烈。我们知道了,健康不止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我们还知道,现在世界上多了一门学科,叫做心理学。
而心理学里,最多见的就是将人的个性和生存状态与她的原生家庭联系起来。
很多人似乎像是给自己的不幸找到了源头,然后拼死拽这这个源头,在内心里呈现嘶吼状“爸妈,是你们害了我,你们要为我的人生负责!”
这种将原生家庭当作复仇的子弹,真的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度不负责。
心理学引出“原生家庭”一词,是要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以及更理解他人,并非是用作批判和怨恨之用。
- 02 -
疗愈创伤,不是靠怨怼父母来完成
精神分析的鼻祖,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强调童年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生活的不幸可以在其过去的经验,尤其是童年时期的经验中寻找根源,即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究其病因,往往都可追溯到童年时的环境和教育因素。
弗洛伊德对早期经验重要性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儿童生物需要的满足与挫折上,这些需要的适当满足会促成人格顺利发展,而过分的放任和挫折都会使儿童固定在某一阶段并产生人格的损害。
这个理论无懈可击,从心理学起源至今的若干年里,即使流派众多,但没有哪位心理学家会否定童年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在过去我们的文化中,几乎没有哪个家庭接受过这样的思想洗礼,因此很多抱怨父母不够好的儿女,根本不明白他们父母经历的家庭模式是什么样子,他们自己的父母留给了他们哪些不好的烙印和问题。
有些家庭里有世代流传下来的家族问题,比如暴力,比如冷酷,比如道德品行不良,等等,代代相传,你很难去追根溯源,找到最终原因出自哪一对父母那里,即便追朔到,人已做千古,你也无法把人揪出来问责。
千万个家庭,千万种模式,而这些模式就成了家族的基因一样,在不断复制和传承。
因此,我们的记忆里即便有童年受创伤的经历在,也不能直接去怨怼我们的父母,因为很可能是我们的祖辈,或者更上层的祖辈那里延续下来的伤害。
-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