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利阅狱》篇
,其中有一段讲,余良肱初为荆南司理参军的时候,审理一桩杀人案。杀人凶嫌被捕时,自己都认罪了,余良肱却没有停止对疑点的追索。因为验尸的时候,致命伤不及寸,而嫌疑人招供的凶器,尺寸要大得多。“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重新排查,果然找到了真凶,这就是不独采信口供,同时注重物证的范例。
《蔡高宿海》篇中说
,蔡高任福州长溪尉时,有一老妇,两个儿子出海捕鱼而亡,但却一直没找到尸首。老妇告官,认定儿子是被某氏仇杀,但官员们大多以没有尸体为由,不想受理这件案子。只有蔡高见这老妇似有冤屈,明察暗访,并宿海上七日,终于找到了随潮水漂来过来的尸体。经过验尸,证实了是他杀,凶手伏法。老妇的儿子具体是什么死因并没有讲,推测是验出了和淹死大相径庭的致命伤吧。
《钱惟济给食》篇讲
,钱惟济知绛州时,有个强盗抢劫不成,自断其右臂,反而诬赖原苦主杀人。钱惟济问话的时候,通过检验其创口,并观察断臂强盗用左手拿餐具的情形,得出结论:“他人行刃,则上重下轻。今下重上轻,正用左手伤右臂也。” 强盗偷鸡不成蚀把米,承认了抢劫不成和诬赖苦主的罪行。PS,这里的名侦探钱惟济,是末代吴越国王钱弘俶的儿砸,相传西湖边的保俶塔就是为了给钱神探的国王爸爸建的。
《折狱龟鉴》
里居然还有用测谎来断案的鼻祖,《俞献卿执僧》篇讲,俞献卿初为寿州安丰尉时,断了一桩杀人夺财的案子。此地有位僧人,平素靠着香火和信众的布施,还挺阔绰的。僧人有个徒弟,对他的财富起了觊觎之心,遂杀人埋尸。做好这一切,为掩人耳目,徒弟还去县衙知会俞献卿,“我师傅云游四海去啦。”
俞献卿这种没事就琢磨怎么破案的人,当下就起了疑心,“你师傅跟我关系那么铁,怎么会不告诉我一声就走?”徒弟神色有异,被揪住盘问了一番,最终交代了杀人埋尸的过程,挖出了尸体。
说起俞献卿识破谎言的理论,其实很简单,“僧之富者,必不能出游;其出游也,则必治装告别,亦不能如打包僧,翩然往也。来告之辞已可疑矣,被诘之色又可见矣,有奸灼然,是故执之。”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从浙西推广到全国的“检验格目”,主要有三个内容:与检验相关的时间;检验的程序;若检验本身违法,群众的举报方式和途径。这是一份检验人员必循遵循的程序性文书,说明宋代已经开始重视检验过程的程序正义问题。
嘉定四年(1211年)从湖南、广西推广到全国的“检验正背人形图”,为人体的正背形状,以图型标出尸体伤痕部位。就像现在,很多读者更喜欢看漫画,不喜欢字太多的文章嘛,字一多容易眼晕对吧。这个正背人形图对参与验尸的仵作杂役来讲,也更形象、直观,就算他们不识字,也容易识别,不太容易报错。
找不到图,拿张老中医穴位图凑数
验状相当于把现场勘查笔录与尸检报告相结合,是宋代刑事侦查中至关重要的文书。它记录了现场位置、周围环境、尸体存在状况、物证痕迹以及现场勘验的过程,还以此为依据,做出初步结论。如果你要穿越去宋朝做侦探断杀人案,要判断死者死因、致死工具,思考侦查方向、审案策略,你就去验状里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