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比如你想搬出去独自居住,你和父母列举了很多好处,离单位近,租房价格便宜,生活方式互不干扰等,但你父母只注意到最后一条信息,认为你嫌弃他们的生活方式,于是坚决反对你的提议。
而根据我们说服的情境和目的的不同,我们可能需要第6步、可能不需要。有时我们只想让对方认可我们的观点,比如说服对方同意“让女性工作对男性也有好处”;而有时你会希望对方改变自己的行为,比如劝你的伴侣戒烟。
那么,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会有哪些因素影响到说服的效果呢?
受众、你、和你传达出的信息
都有可能影响到说服
Zimbardo和Leippe(1999)列举了几个会影响到沟通的因素,他们指出在沟通的过程中,你的说服对象(受众)、你说服时传达的信息,和你本人,都有可能影响说服的结果。
1. 与受众有关的因素:
人们更喜欢坚持自己原本的立场
人们有
“选择性注意倾向”
,会更倾向于会注意到支持自己原本观点的信息。
比如,如果你的父母爱喝酒,他们会更多地注意到证明喝酒无害的信息,而忽略你告诉他们的种种喝酒不利于身体的证据。这是因为人们希望避免了解到和他们原本信念不一致的信息后,会产生“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你的父母原本觉得他们生活的方式很健康,而在听到你告诉他们“喝酒并不健康”后,他们得做出选择:要么得承认自己的习惯不好(是自己错了),要么否定你(是你错了),不然这种原本的认知和新信息不一致的感觉,会让他们很不舒服。所以为了避免产生这种不适,人会下意识地忽略和自己认知相反的信息。
另一个因素是受众本身在这个议题上的经验。
如果受众基于讨论的事情本身有大量经验,Ta就更不容易变化自己的立场
(我们经常会听见“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生活中看到的不是这样的,我想是你经历的还不多,比如……”
)。这是因为,如果受众富有经验,在对新信息进行思考时,会唤起自己大量的相关记忆与信息,而它们往往都是支持受众原有立场的。
不过,
如果你可以强调你消息的“新颖性”
(“我说的是2016年的最新研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验给受众带来的影响。
人们对“新”的事物和信息有本能的好奇,因为不论在过去还是现代,得不到新信息可能会让你错失机会、忽略危险,乃至产生致命的后果。因此,当你指出你的信息比较新颖时,受众更有可能会质疑自己的经验、仔细考虑你提供的信息。
2. 与说服者有关的因素:
你是否是个权威人士
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你是专家,那么人们会更容易被说服。但现实情况更复杂,如果你是权威人士,那么在传达信息的当时,会让人比较信服;
而如果你不够权威,则可能会发生“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
:即便
在一段时间(比如几天、几个月后)人们会变得认可你的观点,进行说服的当下,受众也不会接受你的观点。